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巴金的个人资料(唯美精选49句)
发布时间:2023-08-10 11:56:44 admin 阅读:59
巴金的个人资料
1、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他认为建设乡村比城市重要。周如水在旅馆巧遇从前仰慕过的女子张若兰,一个美丽温柔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双方互有好感,但周如水却没有勇气表白。他的两个朋友来看望他,一个是叛离了温暖富裕的家庭,以一种苦行式的生活为事业献身的陈真,另一个是有着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吴仁民,两人都鼓励他从狭窄的爱情中挣脱出来。
2、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3、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4、巴金在成都饮食甚丰。李宗林专门给他配备了一个炊事员,经常由商业局调拨给他一些吃食材料。但是一走到街上,一样萧条和荒凉。菜店无菜供应,公共汽车因无油而停开。
5、《激流三部曲》的创作背景:巴金从小就对下层人民有浓厚的同情心。五四运动中接受了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洗礼。1920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同时还加入了进步组织,参与反封建的宣传活动,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过《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6、以上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渠道,如侵犯了你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删掉!
7、纵观巴金的一生,可以发现,他既影响了文学上长达半个世纪,同时也被时代所影响,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到全面抗战到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再到改革开放,每一个时期在他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影子。
8、《家》,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最早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篇名为《激流》。开明书局于1933年5月出版首本《家》单行本。
9、综合整理:学与写作文ID:yiqiwujiandao
10、1922年冬,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预科和本科班(英文)肄业。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长篇小说《灭亡》,引起文坛的关注。
11、曹禺:“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12、1936-1943年是林憾庐编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他为了刊物的生存而在炮火下辗转各地,苦心维持的各种努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期间也是他与巴金友谊的建立和见证期。我根据林憾庐散见在报刊上的史料,追寻林憾庐抗战前后的足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梳理,并挖掘出他们编辑工作者在抗战时期的工作和思想状态,同时澄清以往他与巴金交往中一些模糊的细节,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林憾庐能有所裨益。
13、连蚊香都买不到。亲友们到招待所来看望他,他请他们吃一个包子,或是一碗挂面;他去探望长辈,送点挂面、点心,这在当时都是最好的款待,最佳的礼品了。所以,每当巴金享用这些美食佳肴,就会想到家中瞪大眼睛的儿子、不胜羡慕的妻女。他们快要“三月不知肉味了”,甚至处在半饥饿的状态。
14、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5、巴金向往与萧珊在另一个世界相会,他在《病中集》中说:“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能满怀着留恋的感情。”巴公曾说过这样的话:“等我永远闭上眼睛,就把我的骨灰同她的掺和在一起。”
16、文洁若:“我觉得,假若巴金不认识萧乾,巴金还是巴金,但假若萧乾不认识巴金,就不一样了。”
17、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通过这些故事,作家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旧礼教,更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其所描述的恋爱婚姻悲剧的真正意义,也不只是主张自由恋爱,而是唤醒青年“人”的意识,启迪与号召他们与封建家庭决裂。在作者看来,觉慧与婢女鸣凤的恋爱悲剧,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之间的婚姻悲剧,其根源都在于他们追求幸福爱情、婚姻的愿望与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旧的家族所代表的专制制度,扼杀了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巴金写这部小说,目的在于他要以笔为武器,对这个“垂死的制度”,喊出“我控诉”。
18、回复“语文教资”(获得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
19、 1973年出生于辽宁省庄河县。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出版有巴金研究专著和传记《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论稿》、《似水流年说巴金》《版本摭谈》等;文学评论集《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闲花有声》等,散文、学术随笔集《翻阅时光》、《五味子》、《简边絮语》、《槐香入梦》、《文人》、《甘棠之华》《微风拂书》《躺着读书》等,编有各类文献资料多种。
20、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21、巴金在抗日战争中后期写给沈从文的三封书信写满了他对友谊的忠诚、对文学的皈依,但结合巴金的生平与创作细察会发现,友情与文学只是他在践行“理想日常化”过程中用来跟世俗和自我战斗的工具。理想日常化道路的选择可以在精神分析视野下得到观察。巴金选择两种方式来解决自己面临的人格上的巨大矛盾:一是调和人道与享乐,给自己留出退路;二是高扬理想、信仰来拯救自己的软弱。这造就了巴金“软弱”而有韧性地反抗权威的姿态,也是巴金在当下能仍与时代“接合”的原因之一。
22、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23、回复“古诗2”(获得初中必背古诗文言文文档)
24、释义: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
25、 大厅的一角,设有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主题书展。周立民先生潜心巴金研究,他在我校4月19日的读书节开幕式上作了题为《“不必读书”谈》的讲座,与听众探讨哪些书是不必读的,进而弄清读书的目的和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具体到巴金,他推荐了《随想录》。趁周立民先生来校,请他将展览的他的著作全变成了签名本。
26、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27、引证:施耐庵《水浒传》第四五回:“头陀道:‘他还在他家里睡着。’”
28、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中心,对一生著书立说的巴金来说是一个令他向往的去处,每到一个城市巴金总会去参观、使用当地图书馆,北平图书馆、原上海东方图书馆、苏联契诃夫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法国里昂图书馆、日本长崎县立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波兰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黄山图书室等都曾留下巴金的身影,图书馆在巴金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巴金大半生都在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奔走出力。
29、三年后的福建,李佩珠和她的朋友们在这里组成一个革命团体。吴仁民也来到这里,此时他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与李佩珠之间产生了爱情。但很快,革命事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断有成员被捕被杀,他们中的一员敏无法忍受失去同志的悲愤,走上了暗杀的道路,但暗杀没有成功,他自己却遇难。
30、舒乙:“他说,人活着,说的和做的要一致,这是达不到的,达不到也要这样做,这个社会才能变得光明。”
31、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家》的续集,故事继续随之发展,讲述了三房的淑英在觉民、觉新、琴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家庭,逃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
32、后来,巴金回忆这段经历,披露内心的感情时这样写道:“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着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
33、回复“中考”(获得十年中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34、《火》,反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爱国青年冯文淑、刘波和朝鲜流亡青年的抗日热情和锄奸活动。
35、《海上日出》是巴金先生另一篇入选小学课本的文章。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他把旅程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文章展现雄伟壮丽而又十分奇妙的海上日出景象,给人奋发向上。
36、三个月后,巴金去了重庆,在重庆一住就是一年。这年暑假,巴金按约定去昆明看望萧珊后回到桂林。萧珊非常想念巴金,怕他在桂林只顾忘我地工作,不顾吃饭和休息,她一封接一封地给巴金写信,关心他的身体和生活。巴金每次收到萧珊的信,都是一读再读,在感动之后也及时回信互相鼓励,增进情感。
37、小说描述的故事发生于“五四”前后,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风起云涌、激烈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背景是中国当时还很封闭的内地——四川成都。那里有一个官僚地主阶级的大家族——高公馆,公馆中除了老太爷,还有五房分支。小说主要以长房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38、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39、李佩珠决心做一个革命女性,拒绝爱情,周如水在绝望中投水自杀。吴仁民也得到玉雯自杀的消息,熊智君为了保护他抱病嫁给了玉雯的丈夫———一个军阀,并留信鼓励他追求事业。吴仁民在悲愤中终于振作了起来。
40、所以说巴金住了十年“牛棚”,想要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很刺耳!大家读完这篇文章,有什么想法呢?特别是文章中的名言语录或是诗句,大家但说无妨,可以在留言区尽情谈吐,倘若我们看到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参与,或是置顶。
41、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
42、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坑,枚才十七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43、可见在那个年代,很多文人都惨遭不测,能够活下来,都是不幸中的万幸。巴金想要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也是为了不让后代子孙再遭灾难。所以巴金是边写,边感到非常沉重,更是感到非常痛苦。
44、巴金用手轻轻地捂住了萧珊的嘴巴,低下了头,两人的泪水相互交融,肝胆欲碎……手术后,巴金默默地守在萧珊的床榻前,悲极时几乎想高声大喊:“一切朝我的头打下来吧。”萧珊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疼痛,不叫不喊,除了迷糊中几次要求开床边的氧气筒和担心输血太多付不起医药费外,从不抱怨什么。萧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巴金却在为输血、输氧的费用心忧。巴金默默地陪着妻子,萧珊含着泪望着形容憔悴的丈夫说:“我不愿丢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望着妻子那双很大、很美、很亮的大眼睛,巴金心中充满了酸楚,惟一的期望是妻子赶快恢复健康。
45、1942年,由于抗战吃紧,巴金的一些同事先后离开了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顿感悲寂,不知所措。体贴入微的萧珊深深惦念着巴金,不等大学毕业,就来到巴金身边,并意味深长地说:“你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永远在你身边。”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黄金万两也抵不上一位纯真姑娘矢志不渝的挚爱,巴金的眼睛湿润了,他颤抖地说:“萧珊,我不知道怎么感激你,再等我一年,好吗?”
46、资讯|将我热爱的巴金研究坚持下去,以丰润自身之生命——青年论坛获奖学者感言
47、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48、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