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海德格尔哲学(唯美精选69句)

发布时间:2023-12-13 13:00:28 admin 阅读:59

导读海德格尔哲学 1、如果老年人能够跳出自我,仔细想一想,当今社会私字当头,有哪一个企业愿意亏本赚吆喝,白送你大米、白面、鸡蛋?如果有那也是凤毛麟角,绝不会遍地都是做好...

海德格尔哲学

1、如果老年人能够跳出自我,仔细想一想,当今社会私字当头,有哪一个企业愿意亏本赚吆喝,白送你大米、白面、鸡蛋?如果有那也是凤毛麟角,绝不会遍地都是做好事不要钱的人,也绝不会认识不认识一口一个亲爸亲妈叫不听。稍微动点脑子想一想这就是有所图,这就是下套钓鱼,甚至就是陷阱。

2、我们对这个问题甚至还没有发问,就一下子拐进关于这个问题的某种讨论中了。不过这一交代是必要的,因为对这个问题的发问和一般惯常的情况截然不同。没有一条循序渐进的通道,让我们从习惯的情况出发,来慢慢熟悉这一问题。因此,这个问题一定像是事先就置放到面前来(vor-gestelltwerden)的那样。另一方面,在进行这一置-前表像(Vor-stellung)与谈论这一问题时,我们切不可撇开发问活动,甚至完全忘却它。

3、“此在”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对人的存在的分析把存在与存在物沟通起来,是对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所做的存在论分析,是存在论的基础与入门,因此被称作“基础本体论”。《存在与时间》一书原来的计划是通过基础存在论来阐明存在的一般意义,但实际上只完成了基础存在论的部分。海德格尔心目中的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始终未能建立,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思想的完整性,因为基础存在论自成体系,而且是海德格尔哲学中最有新意、最为深刻的精华。

4、(1)Heidegger,TheBasicProblemofPhenomenology,p.(海德格尔哲学)。

5、前期海德格尔直接启发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存在主义犹如分析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也是20世纪中期显赫一时的强势哲学。

6、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海德格尔哲学)。

7、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

8、  讲座后,黄其洪教授还就哲学入门和研究黑格尔、海德格尔、马克思主义哲学倾情推荐了国内外很多优秀著作,极大地方便了学员们的更深度的研修。同学们纷纷表示,黄其洪教授此行带给我们的是一场精神盛宴,是一场精神洗礼,每个人思想都高度集中,深入思考,也对未来论文的写作进行了探讨,相互鼓励着增加了对文化哲学的学习信心。

9、这个问题,很纯朴,也很可怕。“正常”的大脑,没有几个人会为之挖空心思。但是,独居久了的人会。而且飞蛾扑火,前赴后继。

10、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11、 孙周兴,《后哲学的哲学问题》,商务印书馆200

12、关于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说:“‘现象学’一词是对科学的哲学的称呼。”(1)科学的哲学不同于哲学科学,后者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而科学的哲学不向科学提供什么,它让现象在科学这一过程中显现自身,“科学的”意味着本质的东西,科学的哲学是对本质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13、举个我们身边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骗子们为什么将眼睛紧紧盯着老年人,老年人也屡屡受骗上当,这究竟是为什么?

14、在后期海德格尔的语言中,“技术”是与“艺术”相对立的存在的显现方式。他把技术视为一种自我扩张的、人所不能控制的“框架”(Gestell)。在古希腊时期,技术与自然相联系,“自然”(Physis)的原义是“涌现”。在技术的框架中,包含了一切以自然为源泉的东西:知识、艺术、工艺、诗,等等。人在那时担当着自然的守护者的角色。近代以来的技术以人的理论思维为创造的源泉,把自然当作征服对象,人自以为是技术的主人,实际上,技术的无限制的扩张已成为非人的力量,人已经被技术所吞噬。技术在盘剥自然的同时也毁灭了人自身。虽然海德格尔指出了技术的危险后果,但他又说,哲学和人的一切思索都不可能引起世界的任何直接改变。那么,人类的希望和意义何在呢?海德格尔在逝世前告诉《明镜》杂志记者:“只有一位上帝能拯救我们。”

15、在本书中,王庆节教授首先通过对苏格拉底《申辩篇》的讲解,指出苏格拉底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今天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思想文化的大传统;而海德格尔在《哲学,这是什么?》中的发问,实质就是接续苏格拉底在进一步发问。随后,王庆节教授将《哲学,这是什么?》整个文本的58个自然节分为三大主题章,逐章逐节地作了细致的讲解,带领我们一窥海德格尔对哲学之本质的理解。

16、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17、我不晓得喜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不过,这样的“自己”一定不存在于少年白日梦的范畴。究竟活没活成自己平生最讨厌的样子?

18、(本文选自《海德格尔文集:形而上学导论》(新译本)第一章第2节)

19、二十五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完结者和西方传统的开启者

20、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21、2019级臧秀鹏、杨联秋、荆丽瑶、许萍、苏日娜、贾英同学

22、(3)《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6页。

23、  6月27日下午,在《海德格尔哲学》讲座中,黄其洪教授重点讲述了海德格尔生平与海德格尔学案、海德格尔以《存在与时间》《论真理的本质》《哲学论稿》为中心的各时期思想及连贯性问题,并着重对海德格尔各分期阶段与人类文明新类型的关系进行了讲述。

24、这里的“天”象征着明亮、敞开,“地”象征着隐匿和关闭,“神”是神秘之域,“人”是生存之域。存在就是发生在所有这些遮蔽和除蔽的领域的一切。

25、二十一 “树是什么?”与“人有几个脚趾头?”

26、二十九 近现代哲学的“情调”与“走向语言”/“召唤诗人”

27、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28、  此外,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中,海德格尔还曾对“无”作过重要的形而上学思考,他不仅指出了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存在之存在”原本就是“无”,而且还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缺点恰恰就是没有好好研究这个“无”。而孔子又在道德经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就说明了“无”才是万物之初。

29、如果我们现在为了要更详尽地谈论什么是哲学,长篇累牍,喋喋不休,那我们就会永远停滞不前。然而,对于有志于从事哲学的人而言,有些东西必须要知道。我们这里不妨简述一番。

30、《存在与时间》第一章描述了“此在”的两个特征:

31、人的存在方式首先是有所作为,与其他事物“遭遇”,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这样才形成了“世界”的概念。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在世之在”(Being-in-the-World)。正是在这种存在方式中,其他事物才显示出来,作为世界中的存在物,彼此联系的存在物。“世界”是人的存在的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因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在世之在”,没有独立于人的存在物。海德格尔力图证明,像“事物”、“整体”、“空间”、“联系”这些概念,都是人在行动中,与人的存在有关的显现物。他把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称作“烦忙”(concern),把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称为“打交道”。他列举了“烦忙”和“打交道”的十二种方式:“不得不做某事,放弃某事随它去,承担某事,贯彻某事,查看某事,询问某事,重视某事,讨论某事,决定某事。”(5)

32、(8)《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300—301页。

33、就在于一方面老年人反映迟钝,另一方面心理上爱占小便宜。

34、  黄其洪教授系吉林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天主教大学和英国肯特大学访问学者,曾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现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黑格尔读书会指导教师、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点负责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学刊》执行主编等职,是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留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理论视野》杂志社编委,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客座教授。

35、永生不死,显然不过是个幻想,那么,到这个世界上寂寞地走上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人海子则在他的一首诗中,用另一种语气来质问,“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的/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爱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36、上面所说的三种存在状态的时间性都只是相对的,就是说,每一存在状态都包含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因素,只不过各以一种时态为主,分别显示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海德格尔在分析了这三种存在状态之后又对之进行综合。正如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现实中是不可分割的一样,沉沦态、抛置态和生存态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整体的存在过程。海德格尔用一个专有的词组表示“此在”的全部的存在过程,这就是,“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寓于的—在世之在”(ahead-of-it-self-in-already-being-in-a-world)。词组表达了一个三联式:第一式是将来式,第二式是过去式,第三式是现在式。每一式都依附于其他两式,三者相互依存,联成一个完整的过程,表示“此在”的完整的存在状态。

37、(4)《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42页。

38、1909年,海德格尔来到了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他马上发现神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问,而哲学对他却有无比强烈的吸引力。当时,胡塞尔的现象学正在学术界兴起,海德格尔马上对它产生了很浓的兴趣。胡塞尔的两卷本哲学巨著《逻辑研究》也成了他反复阅读的案头必备书。不久,海德格尔决定放弃神学学习,转攻哲学。

39、海德格尔把人生的全部态度归结为“烦”,有些人可能会不喜欢。他们会说,如果生活只是“烦”,不是非本真的“畏”,就是本真的“面向死亡的决断”,那么人岂不是生活得太累了吗?人为什么不能活得更轻松、更愉快呢?显然,海德格尔所说的“烦”并不与任何一种具体的娱乐方式相抵触。但是,按海德格尔的标准,如果把轻松愉快、无忧无虑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态度,那实际上是逃避现实,而又不敢面对未来,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而又害怕自我设计和选择的后果,这些都没有摆脱“烦”,而正是非本真的“烦”——“畏”的种种表现。海德格尔所说的“烦”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前贤的很多教诲,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若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的都是这种深沉的、严肃的、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只是海德格尔用我们不熟悉的语言和现象学方法,道出了我们久已熟知的人生真谛。

40、 Kisiel,Th./Buren,J.v.(ed.),ReadingHeideggerfromtheStart.EssaysinHisEarliestThought,SUNY19

41、▲《沉思中的哲学家》(伦勃朗,1632年)

42、感谢所有为班级和同学作出贡献的默默无闻的各位

4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所以也有人将哲学叫做明白学。

44、  教学中心罗军主任对黄其洪教授的讲座进行了总结,代表学员们对黄教授的精彩讲授表达深深的谢意,并诚聘黄其洪教授为成德书院学术顾问。罗军主任也深情地鼓励同学们,要把重大学术问题与生命实践、社会发展、历史延伸、理论推进紧密结合起来,要以人的生命作为通感,以人的生命态度作为支撑,才能享受文化哲学的魅力。

45、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在18岁的一天,海德格尔从一个乡村牧师手中借到了一本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的书,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这个让年轻的海德格尔如此着迷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位哲学家,但海德格尔希望自己能给它一个解答。

46、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西南联合大学哲学院院长。

47、精神的每一种本质形态都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中。一种形态与其他形态愈是不可比较,误解的情形就愈发多样。

48、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本体为研究主题,探讨世界的基本或本质构成。自苏格拉底后开始将研究对象转向伦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哲学的集大成者和高峰。

49、不是。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50、海德格尔建立了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之间的联系。时间性的三部分,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别对应于“此在”存在的三种方式:沉沦态(falling)、抛置态(thrownness)和生存态(existentiality)。每一种存在状态都有一种相应的显示方式,每一种显示方式又有本真和非本真之分。按照这一格式,海德格尔对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心理体验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51、这样,哲学就不是一种人们可以像对待工艺性的和技术性的知识那样,直接可学得的知识;它也不是那种人们可以像对待科学的和完全专业性的知识那样,可以直接运用的,并可以时时计量其实用性的知识。

52、每个现代的此在都处于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即‘自由’和‘命运’。如果存在真正的自由,那么命运力量在人类意志面前最终就是无力的。而如果是命运格局占据了优势,那每种自由和选择就都仅是表面现象——特别是包含道德含义的概念‘罪责’在其应用中就变得空洞了。命运不识罪责,只识赎罪。自由不识赎罪,只识责任。

53、(2)《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

54、  黄其洪教授讲课风格激情澎湃,时刻散发着对哲学爱的光芒,他常以小见大,于细微处把哲学中闪光的珍珠,用思想火花串联起来,给人深刻启迪和精神愉悦,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55、胡塞尔的后继者同时也是叛逆者,包括提出哲学人类学的舍勒和存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现象学运动中的海德格尔如同分析哲学运动的维特根斯坦,也有前期和后期的转向。

56、海德格尔又对“真理”的概念做了现象学的分析。他说真理(a-letheia)的原义是揭示(un-concealment)的过程,是对“隐蔽”的敞开(dis-close)。如果说现象是自我显现,怎么会有隐蔽?需要谁来揭示?传统的回答是,真理需要一个认识主体,而现象则独立于主体之外,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和真理不是相互独立或平行的客观与主观这样两个过程,二者都发生于“存在”的过程。存在首先是人的存在,虽然存在是显现自身的过程,但人并不总是明确地理解这一意义;相反,“存在”的意义经常在历史和日常生活里被隐蔽、歪曲和割裂,需要揭示,即回到事物本身。揭示“存在”的意义即恢复存在的自我显示的内容,既然对存在的揭示和哲学的自我显示都发生于人的存在,那么,主观和客观就不可能发生分离,当然也就无所谓二者的统一。传统哲学依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说明真理,但却忘记了真理的源泉——存在。笛卡儿曾把人类知识比作一棵大树,形而上学是树根,但他却没有想到扎入树根的土壤。海德格尔说,存在就是知识和真理扎根于其中的土壤。

57、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正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语言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他要求人们从规范的逻辑和语法中解放出来,恢复语言的原始意义。西方哲学两极独立的思维方式已经穷尽了一切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应该让位于思和诗。能够表达真正思想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他特别欣赏荷尔德林的诗,认为这些诗表达了“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意义。

58、第二点说明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另一个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海德格尔之所以把人称作“此在”,意在说明人是这样一个存在者,除了存在之外,“此在”一无所有。“人”在生物学上是一个属的概念,但“此在”却没有种属。从存在论的角度看,“此在”不是人类的一员。海德格尔说,当谈及“此在”时,只能用单称人称代词“我是”、“你是”。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但海德格尔并不否认人的日常生活的公众性。他区分了“此在”的存在的两种状态: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状态。本真的状态是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真的状态是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所掩盖的个人存在。但是,按照他对现象的解释,假象也是一种显示;同样,非本真的方式的掩盖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显示,只不过是不完全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显示。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现实的条件下,不能离开日常生活来了解真实的自我,这意味着,只有通过非本真的状态,才能达到本真的状态。海德格尔的方法正是遵循这一途径,通过对大量的日常生活现象和心理体验的分析,揭示“此在”的本真存在。

59、第一点说明了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定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一个人在他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也不像其他事物那样,有一个事先预定的本质决定他的存在;相反,一切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选择、他的努力。中国人常说的“盖棺论定”也是这个意思。海德格尔用哲学的语言强调,人的存在是一个自我显示的过程,他的本质就是这一显示过程的全部内容;只要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就能够改变自己,重新塑造自己。当然,一个人也可以一成不变地度过一生,但他这样生活,并不表示他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本质,而是因为他选择了一成不变的存在方式。归根到底,他的存在决定了他的本质。海德格尔所说的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既包括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与他人交往,还包括人的内在生活。下面将要谈到的“在世之在”、“与他人共在”以及在时间中显示的各种存在状态,都是“此在”的存在。海德格尔正是通过对所有这些存在方式的描述来把握人的本质的。

60、海德格尔一面在黑森林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风暴,建筑自己的小木屋,一面审时度势,在学术界平步青云,并经受着他与汉娜·阿伦特的爱情冲击。

61、恩斯特•卡西尔,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被视为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堡学派的集大成者”。著有《自由与形式》《神话思维的概念形式》《语言与神话》《人论》等。

62、其中最为基础的是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并且只有这个方法为后继哲学家们接受蔓延出整个现象学运动。

63、哲学的一切根本性发问必定都是不合时宜的。之所以如此,乃因为哲学,或者被远远地抛掷于它的当下现今之前,或者返过头来将这一现今与其先前的以及起初的曾在联结起来。哲学活动始终是这样的一种知:它非但不会让自己被弄得合乎时宜,相反,它要将时代置于自己的准绳之下。

64、  6月27日上午,在《黑格尔哲学》讲座中,黄其洪教授就黑格尔哲学的问题意识、思维方式、本体设定、理论目标以及黑格尔哲学的当代性和中国性等内容进行了讲述。

65、人们对存在的意义岂止是“茫然失措”,它在历史中已经被遗忘了。表面上看,全部的西方形而上学都在谈论“存在”,但实际上,人们谈论的只是“存在物”,人们忘记了“存在”和“存在物”之间的“存在论的区分”(ontologicaldifference)。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了“存在之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个存在论的问题,但却做了不正确的回答。亚里士多德的错误在于混淆了“存在”(Being)与“存在物”(beings)这两个概念:“存在”的意义是过程,是动词(tobe)的含义;“存在物”的意义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只是在自我显示的过程中,一事物才进入存在状态,获得一个存在物的具体名称。然而,亚里士多德却把存在物看做是“存在”的基本意义,用实体及附属于实体的性质来定义存在,把存在论归结为本体论。更有甚者,他通过四因说、物理学等途径,把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动力归结为神,神学于是成了第一哲学。海德格尔把西方形而上学通称为本体论—神学传统。根据这一传统,实体之间只存在着等级差别,人是各类存在物中的一类,所有实体皆因与最高实体的关系而得以存在,人也不例外。

66、然而,这种无用的东西,却恰恰才真正地具有威力。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不被承认有直接反响(Widerklang)的东西,却能在一个民族历史的本真历事活动那里生发出最内在的共鸣谐音(Einklang)。它甚至可能是这种共鸣谐音的先声(Vorklang)。凡不合时宜的东西都会有它自己独特的那些个时辰(Zeiten),哲学也是如此。这样说来,也就不好说哲学的任务本来或一般地会是什么,以及由此而必定可从哲学那里要求到什么。哲学拓展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开端都在自身中有其特有的法则。可以说的,唯有哲学不是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而已。

67、之后便是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流派众多,一般难以根据不同时间来划分其思想的基本特征。但现代西方哲学还分出一段过渡时期的哲学,这段哲学之后主要按哲学的内容分为大陆存在主义哲学和英美分析主义哲学。

68、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使人变得聪明的,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学哲学能够提高我们思想的高度,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学哲学。在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哲学家,然而很多的哲学家的思想以及观点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很多时候都不能达成一致,其实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拼搏坚持的一句泰戈尔的名言(唯美精选9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