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唯美精选85句)

发布时间:2024-01-20 09:44:05 admin 阅读:59

导读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1、对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所有事物,仅以声望值来评价;自我评价完全以公众接受度为准;害怕失去社会地位(丢脸);自我形象膨胀;需要他人敬仰...

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1、对社会认可和社会声望的神经症性需求所有事物,仅以声望值来评价;自我评价完全以公众接受度为准;害怕失去社会地位(丢脸);自我形象膨胀;需要他人敬仰,害怕失去别人的赞赏。

2、去单位实习的时候,虽然他年纪小,却逼着自己表现得老成和沉稳,结果整个人就好像是“特工”,生怕自己露出一点幼稚的迹象。

3、此时,他就好像是一个囚徒,他不得不做到这一切,不然他就感觉自己要落入万丈深渊。病态的上进心仅仅是一种减轻自己内心焦虑,维系自负幻想的手段,虽然它表面上看是一种人类纯真的情感,其实不过就是一种夸张的模仿罢了。(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4、正如,你对爱、权利、地位、荣誉的依赖一样,这些都成了你的“盔甲”,但“盔甲”虽然给了你暂时的安全,但却阻碍了你成长——不直面伤痕,何时才能医治伤痕?

5、我们要重新勾画我们整个的思想脉络。首先要盘点我们的资源:我们承认西学也已经成为我们的新的传统,更要承认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生活也构成了我们最新的传统。加上固有的儒道释老传统,加上今天的眼花缭乱的政治经济新局,我们必须从这四种资源中构思出一种人生哲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等等。

6、但你却告诉我,不要继续执着于此,你连我最后的一点希望也剥夺掉了。我即便患了社交恐惧症,可我在人前总的来说都还是不错的一个人,只是过不了自己的这一关。我二十五岁,身体健康,没干过伤天害理的事,唯独有了一点心理问题。

7、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倒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是个思想上的疯子。

8、我命令你否弃我,并发掘自己。唯有当你们否决我的一切,我才会回到你们之中。

9、尽管2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但此后,尼采的智力表现超常:10岁就和朋友创办艺术剧院,并为剧院创作剧目。在瑙姆堡中学,被老师认为智商不凡应该去更好的学校深造。如其所愿,1858年,尼采被授予奖学金,进入历史悠久的名校——普塔尔学校就读。1862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为了不孤僻离群,尼采“放弃个性”加入了一个学生团体,在校期间,为了使人们脱离粗俗低级,尼采呼吁减少抽烟喝酒会,但他的倡议没有被采纳,还被孤立和讽刺,骄傲的他逃离波恩,选择去莱比锡完成自己的学业。

10、只有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各种暴行,醒悟到自己的幻想,知道自己的恐惧,明白自己一直在自欺,并体会到所谓的“追求”就是一种病态的执着的时候,我们才能从“心”出发,而不是从“应该”——此时,我们追求什么,或放弃什么,是依据我们的真心与情感,而不是被恐惧驱使。

11、后来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知道了《红楼梦》,知道了曹雪芹。《红楼梦》已流传两三百年,也让不少喜欢《红楼梦》的人前仆后继地埋头研究了两三百年,使得“红学”专著比比皆是,“红学”研究甚是繁荣。史书说曹雪芹当时十分贫困,有时穷到“举家食粥酒常赊”,但工诗善画,高谈雄辩,诙谐幽默,放荡不羁,常和一些愤世嫉俗、志同道合的朋友诗酒往来,留下了看成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曹雪芹肯定不会知道,自己当时粥都喝不上热的,死后几百年间竟然养活了数百数千的红学家,为了一个理解咬来咬去,也不知道都干了啥,就像回字有几种写法?这也可以理解,人家都已经over了,当时到底咋想的谁也不知道,无从可考,只能猜,只是你才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因为没猜明白,又接着养活了无数后世研究者,想想也有意思,红楼梦一个人写了几十年,却害的数辈人研究数百年,还不知所以然。

12、他同情在妹妹结婚后独自一人凄凉生活的母亲,特意回到家里陪她,他知道母亲对他作品的失望,反复对母亲说“不要去管我的作品说什么,因为不是为你写的……”,而好奇的母亲一次次读过又一次次不满。

13、希特勒甚至参观尼采故居,拜谒尼采之墓,与尼采雕像合影。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起起落落。20世纪初,梁启超、王国维、鲁迅、陈独秀等人都曾翻译推介尼采的著作,但在50年代,尼采被定为反动哲学家,研究和介绍尼采成了禁区。

14、第三:虚假:他只是为了安全感才表现出无限的热忱,在他内心中没有真实的感情,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抑或是他自己。

15、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终是他的温暖的避风港,作为这个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地关怀他,精心呵护他,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但尼采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舍弃了这一切,像个苦行僧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尼采最后为什么疯了)。

16、一种可能生活的方案:还没有死就装死。还没有疯就装疯。装疯,过完我的余生。以疯狂的名义,我就可以完成我的实验,为所欲为,交付给欲望,并提前接受迟早一定会到来的惩罚。但是会赚到一点自由。一点点的自由。

17、1887年底,尼采在新的作品构想中,赋予了以前曾经鄙视过、辱骂过的那些不同的动机以某种权利和尊严。1888年,曾经侮辱过民族主义的尼采又回到民族主义之中……这些修正只是令人诧异。

18、人和他人的关系,在弱肉强食和虚伪的人道主义之间,又有没有侥幸的善的关系能够出现?除了西式的把大家都当作小人的法律,和我们原有的希望大家都当君子但又没有约束力的道德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中国能不能提出一种方案,把人类从道德堕落和价值堕落的灾难中拯救出来。对于人类文明的去处拿出我们的意见。谁能够提出这样的方案,谁就将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明。以吸引力来征服人心,是为文明之争的王道。

19、为何别人有上进心就是对的,为何我有上进心就要是病态?

20、悲观和孤傲,是尼采的典型特征,这也是他性格的矛盾所在。终极的悲观和伟大的高傲和绝望的孤独使他的人格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超人学说是尼采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人类深深的爱。他在孤独的绝望当中不断救赎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又被人类深深的误解。所以才会走向极端。精神崩溃。

21、知不觉,已经写了一年文章了。如果以阅读人数作为评价标准,回看历史数据,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抛开被大v推荐或者转载的特定几篇文章,剩下的阅读数量也能差4倍。凭感觉总结一下,写的越实用的,比如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文,看的人数越多。反之,谈文艺的,小情调的看的人就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的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吧。其实作者一直认为写文章主要是为自娱自乐,有更多人看只是加分项。不忘初心,方能始终。今天继续任性一下,说说尼采。

22、人和自己的人生的关系,如何面对死亡的必将到来,我们今天的回答会不会和古人有所不同?如果坚决地反对不负责任的宗教的诱惑,何以寄托。成功如何评价,生存必要和游戏精神的比例如何平衡。中国需要新的《论语》。我们需要重新画出圣人的谱系和形象。让每个人能够感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境界。这才是幸福的普遍保证。

23、尼采5岁时,父亲去世,几个月后,弟弟去世,和妈妈、妹妹搬到瑙姆堡生活,在女性为主家庭里成长,让尼采身上具有一种温柔的气质。

24、  1879年,年仅35岁的尼采因日益严重的神经麻痹症而被迫退休。祸不单行,他的双眼几乎失明,眼睛极易过敏,害怕阳光,他只能终日困于书房,用写作打发时光。双重的病痛折磨着他,使他逐渐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他开始变成了一个遁世者。但就是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中,他的心灵得到净化,他以超人的意志,完成了许多着作,其中有不朽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当尼采成为自己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之时,病魔也把他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尼采疯了!

25、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26、但这一切就如同慌不择路的逃难者,他压根就没有思考,只是一味地逃避。如果没有对反思,只是傻傻地执行“命令”,想必这将无所得。

27、《人》续篇《杂乱无章的观点和箴言》出版,引起的是人们的回避而非抨击——可以看做是对尼采的同情,因为尼采健康恶化。

28、这时候假想敌成了奴隶精神,而奴隶精神的顶峰就是基督教(和尼采同样信仰力本论并且热爱斗争境界的毛泽东和格瓦拉,在革命胜利之后看到自己的同事们享受成功的样子,一定也是气不打一处出)。瓦格纳和基督教的重归于好是普鲁士德国与基督教世界握手言和的征象,在尼采看来当然是对于希腊悲剧精神的背叛,是对于叔本华的背叛。《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和伏尔泰为代表的法国思想重新对话的开始,这是整体地超越德国主义的一个必要的准备。从悲剧精神到查拉图斯特拉之间,这是一个徘徊和裂痕。现在,意大利开始成为资源,是因为意大利人的坦然和贪婪、爱撒谎等等“几乎完全不具备基督徒的品行”,对于一个庸众统治的基督教欧洲来说,这意味着质朴的活力,因为他们勇敢,勇于生活,感承受命运。尼采在这里能构想的生活原则简直是《朱子家训》的回音——《朝霞》。然后,查拉图斯特拉成为一个反基督教的先知。尼采恰当地给了他一个波斯人的身份。这时候,尼采最终彻底超越了德意志民族主义这样的伪问题,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广大的使命中,同时对于斗争境界的追求也永久地得到了满足:甚至于反基督教也只是暂时的任务,反形而上学才是根本的任务。

29、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到宋以后,开始有了天人合注意先有天人之分,再有天人合一。一上来就天人合八成最后也会疯。这是取中的道理,这里就不展开了。

30、尼采不会独享欢乐,渴望倾诉和友情,当朋友的选择和他的思想背道而驰,当朋友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学说,尼采的孤独是巨大的。

31、比如,一位非常在乎成绩和别人看法的男性患者因为一次考试不理想,突然变得不努力,逃学,玩游戏,和之前判若两人,整天活的如行尸走肉一般。

32、不过今天我突然感触到:追求那个更好的永远不是终点,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个大陷阱,我根本不会真正地平静、停息、体会到快乐。"

33、”正常与病态的“上进心”不是量的区别,而是质的不同。因此,并不是少一些就好了,而是你为什么这么做。就好像希特勒和爱因斯坦都有“上进心”,但结果却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他们的无意识动机有不同:

34、一位患者写道:“心理疾病真是个复杂的东西,我在反思中更新着对自己内心的认识。

35、穿行于疯人疯语中,译者不得不小心谨慎,防止出错。但对于高度天才的尼采在精神行将崩溃之际写成的这样一本高度复杂的书,要有严格又通快的翻译,委实是困难的。译者虽然尽了心力,效果如何却是难说了。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36、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梁,而非目标。人值得被爱-在于他是横越,是下降。

37、此时,他没有反思这种“上进心”的病态,反倒责怪自己的不中用。

38、2003年的印度之行,我带着电脑中的大藏经文件,顺着佛陀一生的行迹,一边旅行一边阅读。满目疮痍的印度大地不断提醒你宗教为祸国家人民之酷烈。追溯原始佛教的思想,结论是:佛陀在当时实在是一个查拉图斯特拉!尼采处于对佛教的误解,从来讨厌佛陀,他一定不喜欢我这种说法。佛陀在婆罗门教统治下举起的其实是反宗教的哲学化大旗。可气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演变中,为了和下流愚民的宗教竞争拉赞助,佛教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宗教化。等到沦为密教,佛陀的改革就彻底失败了。伟大的佛陀似乎对此有所预见,所以预先留下了教外别传的禅宗来毁佛骂祖,颠覆教条,以恢复原始佛教的哲学精神。这样说来,巴利文原始佛教中那个并非神通广大的,会受伤,会肚子痛的佛陀,实在就是一个好老师而不是神,实在很接近我们的孔圣人,“如是我闻”实在就是“子曰”。

39、悲观和孤傲,是尼采的典型特征,这也是他性格的矛盾所在。终极的悲观和伟大的高傲和绝望的孤独使他的人格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超人学说是尼采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人类深深的爱。他在孤独的绝望当中不断救赎自己超越自己,但是又被人类深深的误解。所以才会走向极端。精神崩溃。

40、霍妮提醒我们:“这些追求对患者越是不可或缺,它们的实际价值越是可疑,他就必定越发强烈,越发坚定地去捍卫它们,并证明它们是合理的。

41、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太过狂妄嚣张,将自己“想”疯了。

42、一位读者写了这样的留言:我总结啦,人要想摆脱对虚假自我(荣誉,地位,金钱,受欢迎,被认可)的追逐,最简单的一件事就是不求上进,不思进取,醉生梦死,安于现状,做一个最普通平常的人,最好是只会照猫画虎,重复做机械式劳动。

43、剩下的十年,尼采经常回忆起自己的作品,他说:“我没有写出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人给他看瓦格纳的肖像,“我非常热爱他”,尼采说。

44、爱中国的思想者,必需要超越中国,要考虑文明的去向的问题。今天的文明该怎样前行。今天的人,应该如何和他人一起活,如何和事物互构,如何死,如何爱。我们必须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而不能以中国文化作为借口把问这些问题的专利留给别的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应该更自信一点的是:别的文化背景的人,美国人或者德国人,他们可能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正在等着我们来建议应该怎么走。我们如果爱我们的文化,索性再更加自信一点。他够强大,就不用进人类学博物馆。不用当作世界遗产来保留,而是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代问题的。

45、所以最后社长私荐大家一本书《尼采的心灵咒语》。繁星一点,抛以引玉。

46、有个小故事:斯大林读完高尔基的小说《少女与死神》后,十分欣赏,在书的最后一页写下这本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士德》还要强有力,爱情战胜死亡”的评语。他竟然把“爱”字漏写了一个字母。这句评语被一家报纸原封不动地发表出来,引起热议,同时,N多作家合作,写了一篇文章,论述斯大林这个词少一个点的意义所在,结合古今中外人文历史,社会发展之必然,结论:资产阶级的爱与无产阶级的爱有伴之差别,所以,无所不能的斯大林同志创造性的提出爱的新写法。斯大林很快知道了这件事,随即做出批示:“坊间的传言有误,那个‘爱’字只是书写时的笔误。”

47、读者眼前这本《瞧,这个人——人如何成其所是》是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年)的最后一本著作(遗著,1908年出版)。1888年9月下旬以后,直至1889年初精神失常,这位德国哲学家住在意大利的都灵。10月底,尼采开始写作本书,至12月初即完稿。而随着本书的写作进展——或者更应该说,是随着本书的完成——,尼采的精神开始加速崩溃。同年12月中下旬,一个大冬天的严寒日子里,女房东看到尼采赤裸着身子在屋子里跳舞。没多久,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一个广场上奋力扑向一匹被马夫抽打的马,意欲保护之——至此,这位哲学家终于发疯了。不无吊诡的是,竭力批判基督教道德、否定“同情”和“怜悯”的尼采,最后竟然被“同情”和“怜悯”彻底地战胜了。稍后,友人奥维贝克把他接到巴塞尔,接着尼采母亲把他送进了精神病医院,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48、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尼采进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49、“上进心”本没有错,错在于你利用了上进心来逃避现实,维系幻想,找到安全。

50、比如,一位患者在一次考试的时候,老师说了一句:还有五分钟,你怎么还没有写完?

51、有一阵子住在一个和很多艺术家很接近的小区,有一次去艺术家朋友的家里看到他的新作,那人自我解嘲说:难道还想当大师不成?今天的大师们忽然变成由拍卖价格和参展规格来定义。人们普遍相信历史是由当代的名流们制造的了。

52、忧郁、孤僻、狂妄的性格又使他离群索居,与世人格格不入。尼采的一生,漂泊无依,孤独,疾病折磨,呕心沥血著述,又不被世人理解,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发疯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53、1890年5月,母亲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54、对个人成就的神经症需求:优于他人的需要;以成为最佳(最佳情人、最佳运动员、最优秀作家、最佳职员)为标准来评价自己,

55、一直以来,尼采除了大脑以外的各个部位都是病态的,只有大脑还能够强有力地思考与运转,但是在都灵的这一天后,尼采的大脑终于也罢工了,最后一个好使的零件,也迈入了它的暮年。

56、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有问题。

57、“我的要求不高,普通人也能做到”这仅仅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自欺而已。当我们拿“普通人”。

58、又想起了《张学》创始人和徒子徒孙,你们研究个毛啊?,你们研究个毛,拉过来直接问不就得了?说不定他也不知道!你们就狗带嚼子——胡勒吧!

59、  然而,命运对尼采并不垂青,就在它慷慨地赋予他无尚荣誉的同时,也把一束不幸的光柱投向这位才华横溢的骄子。从此,他的生命之树就开始慢慢枯萎了。

60、通过扮演某种角色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喜好去献身于事业、义务、责任:

61、因为认为完美无缺而觉得高人一等;害怕在自我内部发现缺点或害怕犯错误;害怕批评与指责;对完美道德的无限崇尚,并因此束缚自己。

62、第与经历有关。尼采的一生受尽疾病的折磨。除了脑病,他还从父亲那儿遗传了“慢性头疼病与视力衰弱症”,又曾在普法战争时短期军中生活传染了赤痢白喉,连续几天几夜的头疼和痰阻的折磨,使尼采成了一个四分之三的盲人。

63、有人说,尼采疯了是因为他的思想理论体系有问题。

64、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首倡“权力意志”说,鼓吹“超人”哲学,被视为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驱。对他的评论历来众说纷坛,有人把他描述成邪恶的魔鬼,说他用思想的毒剂腐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类:也有人把他说成是圣洁的天使,持身严谨,有如圣徒。其实,他是一个身患麻痹症的残疾者。尼采的病态与病态心理,对其哲学的形成,起过直接的作用。他的一生就如同一则恐怖的神话,震撼着每个了解他及其学说的人。

65、“银白的,轻捷地,像一条鱼,我的小舟驶向远方。”

66、邻人不幸的振奋人心。——他在不幸中,于是“同情者”来到,向他描绘他的不幸——末了他们满足而又兴奋地离去了:他们享受了不幸者的惊骇一如享受了自己的惊骇,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

67、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68、霍妮接着谈到:“重新审视这些倾向时,一个需要考虑的突出点是:它们所暗含的需要和态度本身,并没有一个是“变态”的或者是缺乏人性价值观的。

69、然而宗教像是一种捕捉灵魂的蜘蛛,一直会耐心地狩猎。有时候会在你体弱多病的时候乘虚而入,或是,以善行和美学的形式。

70、尼采从小出身于一个基督教家庭。作为信仰上帝的西方,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按照圣经的教导去接近神,接近神而不能成为神,因为神是唯一的。这是神人之隔,也是西方精神的核心之一。作者理解这是因为基督教的发源是作为下层人民的精神安慰剂。生而为人就有原罪,一生赎罪,死后去天堂,这是他们对人生意义的解释。这样的解释在底层过着困苦生活的人看来,理当如此。而对统治阶层,掌握着资源,有很大的自由,心底里怕是不能信服。于是有人搞出了反着来的撒旦教。也有想挣脱神学束缚的尼采,宣扬上帝死了,人性可以解脱束缚,获得自由。

71、当我劝告他放弃如此的“上进心”的时候,他开始对我,对治疗失望了起来。

72、编辑:水沐老师说育儿/ 作者:温暖你的心/配图:摄图网

73、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74、其实,这就好像是对待“安全”一样,我们只能希望自己“平平安安”,但却不能要求“万事如意”。

75、本书的翻译工作原是为完成《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的整体汉译本而做的,断断续续地弄了有两年光景,只完成三分之一。到2011年的春节,为准备新学期的尼采专题讨论班,我重新拾起这项译事。其时我刚刚做完了尼采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初版于1872年)的翻译(中译本已于2011年在商务印馆出版),接着就来做他最后一本书《瞧,这个人》,竟生出一些莫名的感慨。其一是有了一种完成和圆满的感觉,从《悲剧的诞生》到《瞧,这个人》,我仿佛已经把尼采的东西从头至尾弄完了,其实还差得远呢——我主编的《尼采著作全集》中文版至今仅出了三种(第13卷,商务印书馆2010年),要全部做完,恐怕还得有六年时间。其二是对于人类思想/精神史的感慨:有谁说过?——思想史是一座尸骨遍地的坟场。像尼采这样的思想史上的特立独行者,意在成为一般哲学史的“终结者”,而代价却是自己个体精神的毁灭!——谁又能为尼采收尸?

76、第与遗传有关。尼采出生于一个传统的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尼采是普鲁士萨克森州的牧师,尼采是这个牧师家庭的头胎子,他出生五年后,父亲就因为脑病去世,不到一年的时间,尼采的弟弟也因为相同的神经危机去世了,只留下尼采与妹妹相依为命。另有史料说尼采的疯病是三代遗传。

77、无论如何,这些著名作家和学者们至少都承认了一点:《瞧,这个人》是一部清醒之作,而非错乱之书。

78、据说在医院的头几年里,尼采病得厉害,神志不清,但后来病情渐趋缓和。这时候的尼采竟然还惦记着自己的著作和声誉,时不时会问:“难道我不曾写过优秀的作品吗?”有一次,尼采妹妹坐在他旁边落泪,尼采居然还懂得安慰,问妹妹:“伊丽莎白,你为什么哭呢?难道我们不幸福吗?”(丹尼尔·哈列维:《尼采传——一个特立独行者的一生》,刘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2页。)——这话听着,着实让人心酸!

79、    尼采的精神失常也与其痛苦的人生经历有关。五岁的时候,父亲和弟弟相继去世,性格内向的他第一次体会到了人性的黑暗,也使的他一生性格忧郁。而且因为他父亲的去世,同母亲姨母一起的生活,使得他脆弱敏感,对女性如此轻蔑。 尼采在17岁时查出身体出现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的症状,被迫回家调养休息。

80、而他妹妹却故意给发了疯的尼采穿上白色的袍子,打扮成神话传说里先知一样的展览品。

81、尽管他觉得妹妹粗鲁,也反对妹妹在婚姻上的选择——和一个德国民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相爱、结婚,过程中也有争吵和矛盾,但陪着尼采走过最后时光的,也是他的妹妹。

82、有一个说法是尼采每次写作不能超过二十分钟,否则眼睛就会受不了。但我觉得二十分钟是太夸张了……不过尼采的视力几近于一个盲人,这点是真的,这导致尼采在读书写作时,遭到了极大的挑战。

83、这些需求难道不是那些具有不同价值、不同应对生活方式的人们既有差别的表现形式吗?

84、尼采在运思的细节上其实经常剑走偏锋,揪住他自己的假想敌,把自己的个人情节夸大为全人类必须要处理的问题。幸好,他所在的知识分子传统,从洪堡开始,给了那个地方的思想者一种雄心:他们思想的对象是文明的命运。这或许也和他的语言学的知识背景是有关的。希腊语的知识能够保住他一直在希腊人所思考的全局性问题上运思。反思自己,这一代的中国文化人不再为亡国灭种焦虑了,这一代的中国人应当开始考虑整个人类文明的命运的问题了。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小学生励志句子(唯美精选4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