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禅宗经典语录(唯美精选62句)
发布时间:2023-07-26 12:17:38 admin 阅读:59
禅宗经典语录
1、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2、译文:不自我表现,所以高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出色;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建立功勋;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长久。
3、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4、可见,历代禅师多是在日常轻松的交谈中接引弟子,促其开悟,他们的语言多采用大众熟知的方言俗语,简单而有机锋,这些与人们正常思维截然不同的语言,使禅宗师徒在相互默契中达到证悟之境。
5、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6、《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求有点佛、禅意的现当代情诗找了6首,虽未言佛,但空灵悠远,颇具禅意,且均为一时名家,希望楼主会喜欢。
7、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求关于禅理的诗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
8、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9、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10、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11、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禅宗经典语录)。
12、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3、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14、1911年6月17日,胡适与好友章希吕谈如何根治“无恒”之通病。胡适开出三剂药方:
15、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16、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却被知解境风之所飘溺,还归生死海中。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故经云,不取于法,不取非法,不取非非法。又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亦无虚。但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被阴界诸入五欲八风之所飘溺,即生死因断,去住自由,不为一切有为因果所缚,不被有漏所拘。他时还以无自缚为因,同事利益。以无著心,应一切物。以无碍慧,解一切缚,亦云应病施药。
17、为爱寻光纸上钻,不能透处几多般。忽然撞着来时路,始觉半生被眼瞒。(守端不是风兮不是幡,清霄何事撼琅玝。明时不用论公道,自在闲人正眼看。(圆通仙禅师诗)
18、禅院附近小水坑里的青蛙不愿搬到池塘去住,结果被过路的车轧死了。禅师:不图变迁,会为旧环境所困扰,修行亦如是。
19、师云:如今得即得。或对五欲八风,情无取舍。悭嫉贪爱,我所情尽,垢净俱忘。如日月在空,不缘而照。心心如土木石,念念如救头然。亦如大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使无疑误。此人,天堂地狱,俱不能摄也。
20、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祸害大都是由手脚完好、心灵残缺的人造成的。
21、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22、六祖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3、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禅静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4、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
25、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26、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27、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去,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28、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一些百丈禅师经典语录,一起来欣赏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30、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
31、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法,心无诤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32、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因人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33、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3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35、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36、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37、这段论述中,慧海禅师将禅描绘成日常生活,该怎样就怎样,认为人只要积极地生活,该吃饭时就吃饭,该睡觉时即睡觉,便会自然而然的进入禅境。
38、师云: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著,作若干种解会,起若干种知见,生若干种爱畏。但了诸法不自生,皆从自己一念妄想颠倒取相而有,知心与境,本不相到,当处解脱。一一诸法,当处寂灭,当处道场。又本有之性。不可名目。本来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垢净,亦非空有,亦非善恶。与诸染法相应,名人天二乘界。若垢净心尽。不住系缚,不住解脱,无有一切有为无为缚脱心量,起于生死。其心自在。毕竟不与诸妄虚幻尘劳蕴界生死诸入和合,迥然无寄,一切不拘,去留无碍,往来生死,如门开相似。
39、例如《五灯会元》卷一五: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勤禅师)师曰:“一寸龟毛重七斤。”
40、与此类似的还有如:问:“万法归一归何所”师曰:“老僧在青州作得一领布衫,重七斤。”
41、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42、自性无非、无乱、无痴、念念般若观照,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
43、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道德经 第二十七章》
44、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4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6、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47、见自性清静,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48、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49、何为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50、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1、(1)愿要大、志要坚、气要柔、心要细。(2)当一个人的言谈和举止怀着良善动机时,快乐便像影子般跟随他。
52、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
53、佛曰: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幻灭佛曰: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54、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55、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求几句简短的能静心的佛语寻佛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56、唐代宗大历初年(766年),听说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赣县境内)龚公山传法,即前去投马祖,倾心依附,并充当马祖的侍者,深得马祖的器重。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同入祖室,各有擅长,时称马祖门下三大士。
57、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澄境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58、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59、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60、许多禅师大德都曾用鲜明的观点表明禅宗“不立文字”的特点,如:希运禅师认为:“开形于纸墨,何有吾宗”;楚圆禅师认为:“药多病甚,网细鱼稠”;德山禅师认为:“我宗无语句”;智闲禅师认为:“开口失命”……
6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