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唯美精选41句)

发布时间:2023-08-01 12:02:12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1、天泉证道之前,王畿在和钱德洪论学之际,表明了自己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等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理解保存在《天泉证道纪》中,但不见于《传习录》和《王...

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1、天泉证道之前,王畿在和钱德洪论学之际,表明了自己对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等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理解保存在《天泉证道纪》中,但不见于《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6它们和同时也见于《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的王畿对有与无关系的理解一起,对我们完整、准确把握四句教的内涵,以及王畿与阳明观点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2、嘉靖六年(1527)九月,即将出征思、田(今广西)的王阳明,在越城(今绍兴)天泉桥上与弟子王畿、钱德洪进行了一场著名对话,史称“天泉证道”。这场对话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它围绕引人瞩目的“四句教”展开。四句教内容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据《传习录》和《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给予了四句教极高的评价,认为:“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3、    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4、王畿认为如果按照德洪所说,那就只能把握到其中四有的一条进路,而忽略了四无的另一条进路。他试图做的,正是通过把四句教中蕴含的两条进路指示出来,从而提醒德洪不该忽视四无的进路,并进一步主张只有四无的进路才是究竟,而德洪所理解的进路不过是方便而已。

5、7王畿之所以会与阳明出现一定的偏离,其主观原因是他采取“学须自证自悟,不从人脚跟转”(3)的为学态度。

6、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7、“无善可名”,是王畿解释将完全出于良知以好善恶恶称为无善无恶的直接原因。这一解释是王畿自己的理解,而与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解释未免有所偏离。“无善可名”是承接“其机自不容已”而来,意思是意念尽管好善恶恶了,然而却因为并不是人为的刻意、执着所致,所以也称不上是善。这个解释着眼于已发之感应,和阳明“不曾好恶一般”的着眼点是一致的。不过,阳明明确表示“循理便是善”(《全集》卷第34页),由于无善无恶也是循理的,因而无善无恶并非无善可名。在这一点上,王畿与阳明的理解之间,出现了分歧。(王阳明四句教书法)。

8、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回廊墙壁上:

9、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10、须指出的是,在廷仁对“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的解释中,尽管前半“心之应感无迹,过而不留”体现了后半“天然至善之体”的特征,然而两者并非对等关系。如前所述,心体除了此处所说“一过而不留”的特征以外,不仅有“何费纤毫气力”的特征,还有“一照而皆真”的特征。与此类似,“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全集》卷第33页),仅从无善无恶字面上可能解读出的不刻意、不执着地好恶的意思来说,无善无恶是在说至善(即心体)的特征,但只是说了心体的一个特征而已。心体的另一个特征则是好善恶恶。虽然好善恶恶的含义在无善无恶的字面意思中是不存在的,是阳明赋予它的,但如第一节所论,这一含义却是无善无恶的根本含义,是不容忽视的。

11、然而,在四句教是否最终只能落在四有上讲,以及两种进路是否有究竟与否的分别这两个问题上,阳明的观点与王畿是不同的。阳明认为四句教包含了两种进路,这一点我们在第一节已经提及。更重要的是,在他看来,不仅四句教中的两条进路可以并行不悖,而且两条进路并无高下之分,王畿认为并非究竟的进路也可以达到究竟,他认为的究竟进路也可能因为不能兼修中下,以至于不能真切做格物工夫而流入虚无。对此我们将在下一节详加讨论。

12、(1)《顾端文公遗书》,清光绪三年泾里顾氏宗祠刻本。

13、  「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他定在那裡二十一天,一切的身心煩惱、痛苦都沒有了,成就了阿羅漢的大定。他自己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存在的性狀,很重要,那就是一切煩惱,即「諸漏」都沒有了。

14、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弟子于中乃笑受。

15、       秦漢以來,孔子搞一個春秋,結果呂不韋又搞一個亂七八糟的呂氏春秋,秦朝垮也,就是例子。王陽明不是純覺遺身,他是初禪離生喜樂,二禪定生喜樂,王陽明是在二禪的境界中,二禪的境界就是羅漢的初步。羅漢只有自己,沒有社會和眾生也。我們是在討論王陽明做為一個聖人,他在境界上、在佛法上、在唯識的、知識的成就上,他到一個什麼地步。

16、与后世质疑和批评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阳明自身坚信“四句教”是既具普遍性且无弊的工夫指点语。在他看来,“无善无恶”和“有善有恶”不过是对“已发”之意识状态的描述,是不同条件下达致“好善恶恶”的不同进路。无善无恶指意念完全出于良知的动力,因而没有且不必刻意和执着;有善有恶指受私欲牵累而必须有所刻意、执着。分别以两者为核心的“四无”和“四有”的为学进路并无高下之分,差异主要在入手处不同。四句教包含四无和四有两条为学进路;无善无恶的含义包含好善恶恶,并以其为根本。这两点分别保证了四句教的普遍性和无弊性。后世往往忽视这两点,质疑和批评也就由此而起。

17、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

18、愿与投资人、美术馆、艺术空间、策展人、艺术家等其它机构合作

19、(4)《王阳明全集》,2014年,吴光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

20、对于那些长期被八股理学禁锢的学者,其震撼力远远超过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每个人都具有了与圣人一样的主体精神,依据良知进行价值判断的权力。 

21、从上根不应排斥刻意、执着地做工夫,可以进一步确认,好善恶恶才是上根所用的无善无恶工夫的根本含义之所在。好善恶恶是无善无恶含义的根本,这也是保证无善无恶代表的为学进路,乃至整个四句教揭示的为学工夫无弊病的关键。后世对四句教意旨理解的偏离,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未能认识到唯有好善恶恶,而非不刻意、不执着,才是无善无恶,乃至整个四句教的根本。

22、讲的王阳明这个问题,用唐宋来做一个界限,其实唐宋以前一直都在追求这个问题的答案。刚才我们提到春秋战国时,中国文化的中心是儒墨道三家,到唐宋以后演变成儒佛道三家,这三家的文化都在追寻这个东西。什么是这三家文化主要的中心?佛家提出以“明心见性”为宗旨。学佛的人为什么要剃光头出家?不是去玩的,是要潜心追究这个生命以及人的本性的问题。这个学问走的路线,就是怎么样明心见性。

23、       虛明靈覺是純覺遺身的上一層,朱熹的虛明靈覺,是《楞嚴經》裡講的純覺遺身的上一層,純覺遺身上一層虛明,虛明靈覺上一層再有意識的清淨面,意識清淨面由虛明靈覺來,虛明靈覺由純覺來。意識的清淨面,那是在朱熹講的虛明靈覺的上面,所以意識的清淨面是純覺遺身的第三層。源頭活水是意識的清淨面的意識作用,就是意識清淨面的起用,一起有這四層。為了幫助瞭解,什麼是「純覺遺身」呢?就是觀音法門的最高峰。條件是要空滅現前,歸到觀音法門最高峰,叫做純覺遺身。

24、阳明先生继续说:“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尥怍,他还忸怩。”弟子于中对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25、6《传习录》与《王阳明年谱》均以记录阳明的言行为目的,且两书也记录了王畿对“有”与“无”关系的理解,因王畿的基本主张已得到表达,故两书不再详细记录他对自身主张的论证,应当是符合情理的。

26、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7、    他常玩这个本事,道家、禅都玩得很好。最后忽然不玩了,他说,玩这些本事,只是自己“玩弄精神”而已。他是走禅宗明心见性的路线开始,最后他用儒家的话,讲心性之学。

2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9、阳明先生说:“尔胸中原是圣人。”弟子于中说不敢当。

30、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31、   「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3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选择从小就开始培养。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良知会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产生善恶是非之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一旦良知被屏蔽,自然而然就成了恶人。

33、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34、在发用上说本体、离发用则无本体,是阳明学的基本立场。如阳明曾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全集》卷第123页)与阳明的这一思路一致,明莹无滞虽然是对心体的状态的描述,但却不是直接在心体上说的,而是在其不断发出的对事物好恶的意念上说的。唯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准确理解在“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之后,阳明马上又说“原是个未发之中”(1)的含义。根据阳明在用上说体的思路,此处说的未发之中,正是就发而皆中节之和来说的,亦即是就明莹无滞代表的好恶完全出于良知,不作好恶来说的。基于此发而皆中节之和,可以进而推断其对应的是未发之中。亦即此已发,乃是没有被私欲隔断的本体所发之念。

35、    “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譬如这一张白纸,本体嘛,就是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王阳明讲“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就已经不对了。第三句话更不对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里头能够知道哪个应该做、哪个不应该做的,叫做“知”。我们人都是有理性的,譬如我生气要骂人,一边想骂,一边又想算了,不要骂了,不忍住的话会出事情的,就憋住,那一知,很难哦!“知善知恶是良知”,请问这一知和那个本体有没有关系?当然有。这个知性是由本体功能来的,本来有个知,有个感觉,有个知觉嘛!知性就是知觉,这个知觉和“意”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从本体来的?也从本体来,好!在哲学上,王阳明的说法犯了三元论,本体不止一个了。有一个无善无恶的本体,然后有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志,两个了,再有一个知善知恶的良知,三个了,在哲学上叫三元论,不是一元论的本体了,那就成了问题。

36、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37、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38、1然须指出的是,镜喻其实不足以准确表达阳明所欲表达的思想。这是因为镜本身不仅对呈现于镜中之物的美丑无裁断,作出裁断的是作为观察者的人,而且对何物呈现于镜中也不能宰制,因为只要置于其前的物体均可呈现于其中,这些特征都与心体殊为不类。阳明弟子季本便有“无所裁制”(《明儒学案》卷第308页)之说,其说极为精切,对此有待另文探讨。

39、阳明认为两条进路各有适用对象:“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3)因为各自适合不同根器的人或不同为学阶段的情况,所以两条进路本可并行不悖。不过阳明又要求王畿和德洪:“汝中须用德洪功夫,德洪须透汝中本体。”(2)这一要求蕴含深意。

40、“时时勤拂拭”,心境像玻璃镜子,镜子上的渣子要时时擦干净,“勿使惹尘埃”,永远保持清明,像每天早晨刚睡醒一样;每天早晨将醒未醒,那个有知性没有情绪的刹那,保持那个心境,就是最高的修养,像镜子一样干净,不可以使情绪、心理感觉落到上面。你们诸位问修养问题,这个偈子是很好的答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王阳明四句教解释(唯美精选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