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黑格尔主义(唯美精选57句)

发布时间:2023-08-07 12:22:59 admin 阅读:59

导读黑格尔主义 1、西方马克思学家伊林·费彻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一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史或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不同结合方式的历史。即有多少种对黑格...

黑格尔主义

1、西方马克思学家伊林·费彻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一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史或马克思与黑格尔的不同结合方式的历史。即有多少种对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理解,就有多少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果你告诉我,你是如何规定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的,那么我就会告诉你,你所选择的是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二战前后法国思想界包括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解。

2、历史学家将受到黑格尔影响的人分为两个敌对阵营,黑格尔右派和左派。黑格尔右派的代表是他在柏林洪堡大学时期的学生们,他们拥护福音正统的宗教观念,拥护后拿破仑时代的政治保守主义。

3、科耶夫向人们表明,基督教作为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为人们创造历史提供某种启发。但它无力真正实现它的理想,只有经过无神论的转化,使之成为现实世界的社会理想,才能真正对历史有所推动。所以基督教提出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也只能由其反面--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来实现。而"世界历史",也只有通过工业革命、世界贸易才能实现其全球化的理想。

4、科耶夫在关于黑格尔"主奴关系"的论述中,首先抓住对人的理解,即"什么是黑格尔所谓的人",以此作为全部理论展开的起点。科耶夫认为,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近代哲学持"人是一个思维的存在"的观点,不能让黑格尔满意。因为人们在"思"中被对象所吸引,而遗忘了自己。所以笛卡尔式的"沉思只能显示出对象而不能显示主体"(10〕。人只有通过"欲望"才可以使人返回自身(11〕,认识自身。由此,科耶夫展开了对"欲望"的分析,以期对"人是什么"作出回答。

5、从30年代到50年代正是历史大变迁的年代,作为历史哲学重镇的黑格尔不会不引起人们的注目。但是一种旧有的哲学要焕发出新的活力,就必须注入时代的血液。科耶夫式的黑格尔主义就是这么一种具有时代活力的思想。因而,20世纪的法国哲学从中攫取了许多思想养料,以致于罗思(M·S·Roth)认为"科耶夫的黑格尔哲学研讨班是当代法国历史思想的秘密源头"(45〕。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科耶夫式的黑格尔主义作为从黑格尔到现代法国哲学的桥梁有多么重要。

6、尼采,这个人对哲学批判的多一点,所以他不是一个提供哲学体系的人。但大致来说,尼采是追随叔本华的,而叔本华是唯意志论者。叔本华的思想也逃不出康德的思想,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类似于谢林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所以也可以将其划归到客观唯心主义的阵营中去。

7、(7)结果,独立意识的真理乃是奴隶的意识。主人的根本现实是他所想要的东西的颠倒或逆转,奴隶也是如此。在其完成过程中,他可能变成了他直接现实的反面。作为一种被压迫的意识,奴隶将自己逆转成为真实的独立性。如果懒惰的主人导致了死路,与之相反,勤劳的奴隶就是所有的人类、社会与历史进步的源泉。历史就是奴隶劳作的历史。人们只有从奴隶的角度,而不是从主人的角度,去思考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也就是说,去思考人类、社会、历史的首次结果。

8、而在入殓师那里,男主回去以后,得到了虽然名声不好听,但非常丰厚的待遇,并且因为行业特殊,还是终生雇佣,师徒相传的铁饭碗。

9、黑格尔何以真正解决了理想所具备的“自由”与宿命所注定的“体系化”的问题的?

10、凝聚发展共识决胜全面小康——2020年全国两会闭幕

11、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也是黑格尔思想的精髓。

12、(c)这些原则之所以能够对主权国家进行约束,部分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已经自愿同意遵守这些原则,另外也因为它们在完成和维持一种关于惯例和体面行为的实践体系的过程中,表达了国际共同体的普遍利益和福利。

13、在劳动问题上,科耶夫秉承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劳动内在价值的重视,指出"奴隶在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自然的主人的同时,使自己从自身的自然中解放出来,使自己从受缚于自然,从而成为主人的奴隶的本能中解放出来"(23〕。奴隶通过劳动重新肯定了自身作为人的存在。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那劳动着的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真的直观"(24〕。

14、“命运”倘若真的存在,那么祂一定是一个集合,并且这个集合内充满了固有的选项。

15、其次,正如艾文纳里所指出的那样,民族联盟从来都没有办法单独解决现实的战争问题。为了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而不只是仲裁)相关的国际法,这样一个联盟自身就必须要做好宣战的准备。

16、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17、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存在主义视野中的社会批判理论,是把马克思所突出的宏观而客观的社会异化现象显化为一种主观而微观的生活异化,同时又把存在主义所神秘直观到的人类生存虚无与危机的“永恒”命运,历史地解释为一种现代性的颠倒之社会现象。在存在主义看到的神秘直观的精神异化方面,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则看到了马克思所发现的社会关系的物化的主观表现形式。马克思求助于宏观而客观的历史必然性与自由的批判理想,被他们改造成为主观而内向的精神解放。

1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

19、对黑格尔作存在主义解释是与黑格尔早期著作的再发现有关的,如德国的狄尔泰、克朗纳等人就是如此。在法国,黑格尔的复兴也是将其早期著作同存在主义思潮相结合的。当时法国的黑格尔主义者们都同时具有存在主义的背景。让·华尔不仅介绍黑格尔,同时也研究克尔凯戈尔;亚·科日雷则是海德格尔著作的译者;科耶夫本人则在德国师承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斯,同时也熟悉海德格尔的著作。所以,他不仅被认为是法国的黑格尔主义者,而且也被认为"帮助(法国人)形成了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最初接纳"(3〕。在此背景下,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必然揉合了存在主义的因素。最明显的是认为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对人的生存的现象学描述。"(4〕但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解释又不单纯是存在主义的,它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的解释(5〕。科耶夫从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移民而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天然的熟悉,也自称信奉马克思主义。但与当时马克思主义研究黑格尔的代表作--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不同,科耶夫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正统的,他尤其反对将辩证法运用于自然界。

20、 “中世纪及其行会具备有机的劳动结构。眼下行会已被摧毁,绝无复兴的可能。但获得解放的劳工,现在是否就应该从行会堕入专制,从行会雇主的支配堕入工厂主的支配?是不是没办法抗拒这种沦落?有的。办法便是自由的同业公会,亦即联合体。”

21、黑格尔的法哲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其保守主义的集中体现,不仅黑格尔本人被当作普鲁士官方的国家哲学家,甚至被指要为其身后才出现的那些意识形态负责,毕竟纳粹的法学家们挥舞着的是新黑格尔主义的大旗。然而,随着20世纪下半叶西方学界对于黑格尔兴趣的渐次恢复,对于其法哲学的评价也开始变得正面。之所以发生这一转变,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西方学界对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主义批判的需要,而黑格尔的法哲学正是自由主义批判的武库。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以启蒙理性为核心要素的现代性已然造成了影响深远的后果,尤其是在德国这种进入现代较晚的国家中,现代性转型显得尤为剧烈。不满于现代性所导致的异化与疏离,黑格尔与其同时代的理论家们对启蒙理性展开了反思,具体到政治法律方面,则是试图超越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们发明的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理论。

22、"欲望"不同于"沉思"的最大特点在于它驱动人去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满足欲望。光沉思是无法满足欲望的。而行动则意味着去"否定"改变欲望的对象,使"异在"的实在变成自身的实在,即同化对象以此来满足欲望。很明显,科耶夫意欲以"欲望"来刻划人的生存的基本能动性。但此欲望还不能同动物的"欲望"相区别,无法刻划人的本质特征。为此,科耶夫特别指出"人的欲望不同于动物的欲望"(12〕。这种明确的区分是黑格尔所没有的。

23、这个场景可以发生在许多地方——“我知道考公无意义啊,但是我可不信,只是这个考上了以后我可以有个铁饭碗。”

24、哈里斯是美国教育哲学的早期引路人,尽管这并不代表哈里斯创立了完全本土化的教育哲学。实际上,美国的“教育哲学”来源于德国的“教育学”最早关于教育哲学的论述是德国哲学教授罗森克兰茨(J.K.F.Rosenkcranz)于1848年出版的《系统教育学》(PdagogikalsSystem)一书。该书后被美国教育家布兰科特(A.C.Brackett)译为英文。1886年,该书作为哈里斯主编的《国际教育丛书》(theInternationalEducationSeries)第2版第1卷在美国出版,并更名为《教育哲学》(PhilosophyofEducation)。哈里斯极为重视这本书的价值,并在序言中指出这是一部教育哲学著作。同哈里斯一样,这本书也是用黑格尔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尽管当时教育哲学还是一种衍生学科,但哈里斯显然比多数美国人都更早认识到了这项工作之于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性。他与他的圣路易斯团体是最早一批将近代欧洲哲学介绍到北美的人,也是最早致力于欧洲哲学研究的人。他创办的《思辨哲学杂志》是美国第一种哲学期刊,也是自创刊起近25年间美国唯一的一种专业哲学杂志更值得关注的是,哈里斯最早将欧洲哲学与美国公共教育进行了联结,并创立了植根于欧洲哲学与本国教育实践的教育哲学。同时,作为黑格尔学派的核心人物,哈里斯与他的圣路易斯团体在黑格尔哲学的传播与运用上,逐步丰富了黑格尔哲学的内涵,并使黑格尔哲学逐步美国化,这对美国之后本土教育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就是这种影响的受益者。尽管杜威后来转向了实用主义,但哈里斯却对杜威走哲学道路的信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杜威学者生涯的前四篇论文均发表在《思辨哲学杂志》上,并得到了哈里斯的鼓励与指导。实际上,杜威就是以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者身份开始了他的哲学生涯。克雷明曾指出哈里斯的哲学思想即使在1906年他离任教育专员时,仍是无可替代的(10)(P182)。

25、一则认为化约之后,主体可以在此获得一种“无需置疑”的升华。

26、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27、当巴黎1830年7月爆发革命的时候,甘斯恰巧正在计划巴黎之行。他最初害怕此行不得不推迟,于是匆匆赶赴巴黎。在巴黎的日子,大家知道他是德意志法学界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文人墨客,因此他在巴黎的社交圈子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可谓左右逢源。当时他已经结识了巴黎政治家和知识分子中的诸多名流,从维克托·库辛(VictorCousin)到温和自由派人士梯叶里(Thierry)和基佐(Guizot)。不过可以说,在甘斯1830年巴黎之行中,没有哪个阵营像圣西门主义者那样留给他如何强烈的思想印记。因为甘斯在圣西门主义学说里,发现了关于工业社会危机的令人信服的表述、对于社会问题的潜在救济以及对于黑格尔国家哲学和社会哲学缺陷的重大矫正。

28、重要的是,甘斯在特定的语境中呼吁“自由同业公会”的观念,即批评法国境内反对联合体的法律斗争。1834年4月,法国政府宣布,成立超过20名成员的联合体,可处以不菲的罚金以及一年以内的监禁。这部1834年的法令,立足于勒舍帕利尔法令(LeChepalierLaw),后者规定了1791年以来法国在联合主义问题上的立场,直到拿破仑三世1863年将其废除。为回应学徒手足情的煽动活动,国民议会1791年颁布勒舍帕利尔法令,将工人组织视同旧制度的法团主义,并以大革命的平等至上个人主义理想之名将其取缔。伊萨克·勒内·居伊·勒舍帕利尔(IsaacRené GuyLeChepalier)坚信:“我们务必回归的原则是,通过个人之间的自由协定为每个工人确定日薪。”到了19世纪30年代初,反特权的革命斗争,不再能够作为一部为捍卫政治秩序和私有产权神圣性而制定的法令的借口。甘斯犀利地抨击了这部立法的后果:“它把工资的确定权交给了工厂所有者,摧毁了工作关系的互惠性。这种状况是否会持续下去,工人是否必须在社会上寻求安身立命之本,这是现时代至为迫切的问题。” 

29、近现代法兰西民族文化的传统,总体上说是擅长于文学艺术科学探索而稍短于哲学理性思辨精神。正如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19世纪的法国是政治发达而“哲学贫困”。曾几何时,在19世纪德国哲学有过极其辉煌的历史,与之相比,同一时期法国哲学则显得有些苍白。

30、这多么类似——“隔壁谁谁谁年龄到了,被优化,听说昨天已经飞回了老家。”

31、当对国家的威胁威胁到他们的私人事业的时候,个体就可以领会到是国家的存在使得这些事业成为可能。而当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成为问题的时候,个体就会承认是他们共同的生活形式面临着危险,从而也会领会到那种他们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利益。在这样一些时候,个体就可以学会理解国家的价值。他们既可以明白:国家的存在是他们实现私人目的和福利的必要前提,也可以明白:国家共同的生活形式是某种他们必须自在地加以珍视的东西——或者确切地说,是某种比他们自己私人目的和福利的实现更值得珍视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当这种情形出现的时候,这个从政治上被组织起来的共同体的伦理健康就被恢复了(哈迪蒙,前揭书,页234)。

32、在这里,我们着重说后者,因为这就是如今的一种意识形态质询主体的存在形式。

33、我们重复刚才的话——这个理想信念本身是求神拜佛的“信”,结果是YorN都是作为A的正反出现的,还是集合的部分,还是旧世界既有的坑位。

34、《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不收取审稿费、版面费等任何费用,也从未委托过任何人或组织代为收费组稿。如有个人或组织假借我刊名义收费,均属诈骗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希望广大作者和读者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35、理解一个(道德)概念,领会那些表达这个概念的言辞的意义,也就是要弄明白那些支配着这些言辞的使用的规则是什么,也就是要领会这个概念在语言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是什么。

36、《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投稿邮箱:

37、如果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没有办法通过政治或者外交的途径来解决,那么,为了重建权利,人们就要诉诸暴力。我们这个时代跟黑格尔的时代一样,暴力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后法官。黑格尔当然也坚信战争应该是最后的手段。他当然也会说,

38、科耶夫讲授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长达七年之久,但他不是一位学究,字斟句酌地讲解不是他的专长。他的解释揉合了马克思、海德格尔、尼采等人的思想,使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焕发出迷人的色彩,深深地吸引了科耶夫的学生和读者。尽管有人对科耶夫是否忠实地解释了黑格尔的思想深表怀疑,但科耶夫无疑是黑格尔主义哲学阵营中的一员骁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否忠实"的问题所能否定的。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是否能让旧有的思想焕发出新的力量。黑格尔可以说是由科耶夫等人(2〕的解释而成为左右现代法国哲学思想的"三H"(Hegel,Husserl,Heidegger)之一的。

39、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标志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0、  ● 卡尔·洛维特|黑格尔与歌德论时间与历史

41、我不说什么是不是知天命,时间是否浪费,我只说,如此的聪明,就让整个活动秩序可以继续开展,继续套娃。

42、历史上有无数的例证可以证明,战争也会有完全相反的作用。另外在SystemderSittlichkeit里面,黑格尔本人也注意到:由战争所产生的人类品性具有混杂不清的性格,“战争既可以在人身上挑起最好的激情,也可以挑起最恶的激情”。不仅如此,黑格尔对于“正义战争”的理念更加不抱希望。黑格尔不止一次地指出,战争之所以会爆发,是因为两种关于正确的主张(每一种主张在某种程度上都有正当性)发生了冲突,而不是因为正确与错误之间有泾渭分明的区别。另外他也不止一次地指出,战争的后果仅仅是“这两种正确当中有哪一种会让步”的问题,而不是“双方所主张的正确当中哪一个是真正的正确”的问题,也不是哪一方代表了正义的先验标准的问题,等等。说到底,黑格尔在战争当中所看到的是一种根本性的无意义的状况,他甚至把战争称为“无目的的劳动”。

43、这个联盟可以避开这场或者那场战争……但是,战争本身的内在逻辑,却不会仅仅因为它是在某个民族联盟的同意下发动而不是在特定国家的旗帜下发动,而被取消。

44、(2)巴塔耶,尼采的法国传人?发了疯的黑格尔主义者?涂尔干学派的叛逆分子?隐秘的无政府主义者?

45、但演绎学派从绝对意义上说,归纳学派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黑格尔接受了归纳学派的思想,通常从相对意义上说,如果不是的话,不会有所谓的主位;黑格尔的主位是与主位相反的概念对立、命题和案例;结合是更高层次和更基本的普适概念和命题。

46、(1)巴塔耶的创造——异质学、神圣社会学、无神学、普遍经济学......疯狂、色情、原始部落、神秘主义,巴塔耶藏有多少维度?

47、但是,黑格尔拒绝一种世界主义的、“道德主义的”、目的在于主张一个人拥有反对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权利的观点。他尤其反对这样一个理念,即,在要求个人权利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求助于某种超越了制度本身的本质(或者理性)结构的东西,比如说,求助于一套在现实的Sittlichkeit当中毫无基础的道德情感(比如良心的“信念”),或者求助于一种康德式的、超越了人类社会性的、历史性的和文化性的形式的“道德自我”。正如伍德所概括的那样:

48、在这个阶段——抽象普遍性具备的“艰辛的概念性劳作”本身开始了,在这个第二阶段,原子化社会主体中,只有极少数可以成为市民社会中的佼佼者,就像男主作为琴手,整个行业失去了生机,于是他也没办法继续在城市存活下去。

49、显然,在科耶夫的理论框架中,当主奴关系辩证法完成其自身时,人们在每一个层面上,政治、经济、心理上都最终得到满足时,历史也将结束,进入一个后历史时期。但这并不是说世间一切都归于寂灭,而是意味着,人不必再象以往那样冒生命危险,用劳动以赢得承认,人性已得到满足,因此用以改变历史的任何新的创造都是没有理由的。科耶夫说:"当然,历史的终结并不是从外面给人加一限制,如果你希望,历史是无限制的,因为人们可以尽其希望的去否定。只有当他不再希望如此做时,他就停止了否定,停止了变化。如果他彻底满足于他所是,或更明确地说,满足于他所做的,他就完成了他的发展,他创造了他自己。"(36〕这也意味着,人在完成自身的同时,在"历史终结处,人消失了。"这是什么意思?这当然不是生物学意义上,不是宇宙学意义上的消失,而是指人进入了另一个新的时代。"那时,战争消失了,流血消失了,哲学消失了,人基本上不再变化。理解世界、自我的基本原则也没有必要变化。但其余所有的可无限期地保存下去,艺术、爱、游戏等等,一言以蔽之,每一件事无非是使人快乐。"(37〕这是一个普遍同一的社会,社会中不再有阶级之分,主奴斗争自然消失,哲学作为爱智让位于智慧本身,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绝对知识"。哲学家让位于智者,意识形态让位于真理。在心理上,人们接受有限,面对死亡,本真地生存,"人们不再斗争,尽可能少地工作"(38〕。这很象马克思所说的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自由王国只是在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目的缩短是根本条件"(39〕。在这里,科耶夫受马克思影响的痕迹毕显无遗。

50、何其相似,城市工作失败的青年,随着异化深重的晚期资本主义结合前现代老板愚蠢粗暴的剥削,无论是中日韩的青年,都开始追觅“童年快乐的生活”。

51、科耶夫的黑格尔主义能左右现代法国哲学,在于他赋予《精神现象学》以一种新的精神。这种新的精神反映了科耶夫对时代的理解。当时,无产阶级在俄国取得了胜利,整个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是那时欧洲思想界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从19世纪下半叶起,关注人的生存的存在主义思潮也在思想界发生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至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出版,存在主义取得了系统的、经典的表述。科耶夫正是借助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思想来解释黑格尔的,从而使其从历史文献重新转变为具有生命力的思想。

52、甘斯对雇佣劳动和阶级划分的责难,不仅表明他对工业社会的批判性姿态,而且表明他背离了黑格尔对待社会问题的思路。黑格尔当然不是没有注意到现代社会的贫困问题。事实上,早在1802至1803年的《伦理体系》(SystemderSittlichkeit)里,黑格尔就敏锐地洞察到现代社会分工的负面影响,以及私有财产的不公正之处。《法哲学原理》重申了他早年关于市民社会之贫富两极化趋势的诊断。尽管黑格尔对社会问题的探讨鞭辟入里,但他对进退两难的贫困状况的救济可能性感到越来越悲观。他所设想的同业公会的扶助义务,仅仅及于自身的成员。按照黑格尔的构想,那些悲苦之人或短工,亦即没有职业或同业公会成员资格的人,之所以被定义为“贱民”,正是因为他们享受不到同业公会的福利。黑格尔相信,这些苦命之人能够因私人善举或公共赈济机构,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帮扶,但他认为慈善事业算不得合适的解决方案,因为它剥夺了人的“独立自尊感”,从而违背了市民社会的个人主义原则。同样不能通过为无业人员创造工作岗位的办法来缓解贫困,因为那样一来将导致供求不平衡,进而酿成新的经济危机。于是,黑格尔以不寻常的听之任之的态度结束了关于贫困的讨论。不少评论者都注意到,这对于一套旨在把社会生活全部维度整合到“绝对国家”合理性之中的政治哲学来说,是令人不安的疏忽。

53、国家不是艺术品;它建立的基础是尘世,是专断、偶然和谬误的领域,而恶劣的行径在很多方面都会扭曲它。

54、从此,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主体人消失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与它同时萌芽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存在主义,都不再把人看作顽强的绝对的理性人,而是现实的有限的存在者。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地把现实的个人理解为总体性的个体的生存实践过程。(当然结构主义很快又把主体的人理解为“被结构了”的存在物,理解为非历史的共时性的结构与无意识,理解为非本质非所指的符号,也就是福柯所说的“人是一个近代发明”)。

55、但唯独大家都不信,不仅不信,却还认为有人信,把别人当傻子。

56、黑格尔认为,这类世界主义的安排(这些安排的基础,要么是对于全球性人权的诉求,要么是独立的行为人的各种要求,要么是个人的、一般性的福利)都太过抽象,无法为一种国际性的政治哲学提供充分的依据。在关于哪种世界主义的原则或者理想应该有效的问题上,哲学家们和政治家们(更加不要说普通公民了)永远都没有办法达成共识。并且,即便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他们可以设法取得某些共识,但在这些原则应该如何加以贯彻的问题上,他们十有八九还是没有办法取得一致。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对老婆说的情话(唯美精选12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