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唯美精选69句)

发布时间:2023-08-22 13:51:27 admin 阅读:59

导读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于是白居易高喊出一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2、顾大人捧着白居易的诗稿,漫不经心地翻开了第一页。 3、...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1、于是白居易高喊出一句话:“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2、顾大人捧着白居易的诗稿,漫不经心地翻开了第一页。

3、弦声随涟漪蔓延开来,一下一下,敲打着白居易的心。(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4、白居易诗论也有其弊病。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了诗歌的针砭时弊的实用功能,而忽视了,甚至或有意排斥和否定审美娱乐功能,否定诗歌的艺术性,对历史上一些优秀诗人的名篇名句,如谢眺的“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样千古名句,也斥之为“嘲风月、弄花草而已”,实在太偏激了。他要求诗歌要“救济人病,裨补时缺”,因此,创作要用“实录”的方法,否定了诗歌要用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这样诗歌岂能不枯涩干瘪,缺乏丰满的艺术形象?他自己的少数诗歌就不能不说有这种缺点。在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籍,主张“其言直而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必然诗歌直白浅露,他的少数诗歌就正有这种缺憾,不能不说这是与他的诗歌理论有关。

5、是的,白居易爱“绿杨阴里白沙堤”,爱西湖,爱杭州。(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7、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因此创作诗文时经常署名“太原白居易”。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8、《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9、白居易到江州的第二年,京城已不怎么谈论他的名字了,因为大唐从来不缺诗人。

10、《与元九书》便是全面、系统、有力 地宣传现实主义、批判形式主义的宣言书。

11、史料记载,白居易为官杭州期间,曾在旧日的钱塘门外修建一堤,名曰“白公堤”。

12、写实性: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13、元和五年以后,虽然仍有元稹的《古题乐府》等作品继承着新乐府运动的精神,但是从理论上对新乐府运动进行系统的总结,还需等到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创作的《与元九书》问世后,此时元白诗派主要的创作方向已经开始向“元和体”转变了。

14、(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15、祠中陈列着白居易的谱系、生活纪年,到忠州为官时的各项政绩。

16、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17、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8、一个深秋的夜晚,白居易送朋友来到江边,在一艘小船里备下宴席,为朋友饯行。

1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0、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整个京城人心惶惶,但却没有一个官员站出来查办此事。

21、白居易只身来到江州,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22、我一直支持白居易的观点,诗是写给人读的,如果一首诗写出来晦涩到没有人能读懂,那它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3、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24、(福利):34所院校文学考研真题打包免费送!

25、酒酣兴尽之后,朋友真的要走了,白居易准备作一首送别诗,来附和这离别的气氛。

26、译文:因此,我的志向是在造福于天下,我的行为是在只顾自我修养。我所奉行并贯彻始终的是圣贤的大道,以言词表达出来的就是诗歌。所谓讽谕诗,表达的就是造福天下的志向;所谓闲适诗,表达的就是只顾自我修养的思想。

27、祖父白湟任巩县县令,父亲白季庚为宋州司户参军。

28、公元811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白居易辞官回乡守孝。这看似无关政治的一件事,却成了他日后仕途坎坷的转折点。

29、再比如,白居易离开杭州时拿自己的俸禄成立了一项市政建设基金。这项基金,一直周转到唐朝末年。

30、因此,白居易指出要写作为政治服务的诗就必须关心政治,主动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泉源。如广泛地反映人民的痛苦,并表示极大的同情,《观刈麦》《采地黄者》《上阳白发人》等;如对统治阶级的“荒乐”以及与此密切关联的各种弊政进行揭露,《卖炭翁》《红线毯》等;更有反对穷兵黩武,表达爱国主义思想,《西凉伎》《缚戎人》《新丰折臂翁》等。

31、美好又去了哪儿?当然是这看似荒凉的高山古刹。

32、白居易对忠州这片土地最真挚最热忱的情感,深藏于他在此创作的一百余篇诗文中。最后离开时,他与这里的一草一木依依作别,有诗:“二年留滞在江城,草树禽鱼尽有情。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 

33、诗歌创作功用方面,提出诗歌应发挥其“救济人病,裨补时闭”、“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34、(福利)20古代文学考研百余所院校信息汇总

35、就连苏东坡,也一面说“元轻白俗”,一面又说“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

36、喜欢它现实,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生活;喜欢它通俗,“老妪能解”。

37、但有一个朋友没有忘记他,不远千里来江州看他,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暖意。

38、那一年,主管大唐新闻出版工作的著作郎顾况大人,正在官署里不停地批阅公文、审核来稿。

39、第这也是一首爱情诗。特别是诗歌的最后,描写了他们的爱情。其中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更是爱情的绝唱,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更是写出了天下人对爱情的执着。这说明,这完全可以看成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40、“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句显示出白居易“为时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政治目的。

41、被贬的那一刻以为这世上再无美好,如今看来,美好永远都在,它也许就在你正在抱怨的眼前和当下。

42、事实上,白居易自己把长恨歌编在了感伤诗中。这起码说明一点,白居易是怀着感伤的心情,去写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的。

43、这些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诗歌扯疼了唐宪宗那根脆弱的神经,宪宗皇帝曾向大臣李绛抱怨道:“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

44、然而,跟因“家田输税尽”而食不果腹的“贫妇人”相比,那种艰难又变成了一种“幸福”。

45、在唐朝,新中进士者均要到大雁塔下题名,而白居易,是那一拨题名者中最为年轻的一个。

46、通俗性:语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朗朗上口,很少使用典故和古奥的词语。

47、小憩之后,再次启程,终于登上了香炉峰的峰顶。没错,就是“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香炉峰。

48、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9、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50、正在此时,两人隐隐听到了从旁边另一艘船里传来的袅袅的音乐声。是琵琶!

51、据史料记载,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声名远扬,随后他参加科考入仕,仕途顺畅,官至太子左赞善大夫。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于公元818年,由江州司马调任忠州刺史。此刻的白居易犹如从高处“摔”了下来。

52、白居易两岁时祖父去世,紧接着祖母也病故,父亲由宋州调往徐州,白居易只得寄居在宿州躲避战乱。

53、为政:忠义直正,仁慈爱民,为普天下沦落之人掬一捧青衫泪;

54、这样的家庭虽与“城南韦杜”不可比拟,却也算得上衣食无忧,父荫子蒙。

55、有一个词叫“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56、“感伤类”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塑造了杨妃这一超凡脱俗的忠贞形象,充满感伤情调。《琵琶行》叙述与琵琶女的际遇,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这类作品节奏多变,注重抒情,精选各类意象渲染氛围和意境,语言精切晓畅。

57、“芳菲尽”说明“人间”已经不美好,这里的“人间”所指何方,大家都懂的。

58、“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更是白居易讽喻时事诗的基本宗旨,即诗歌应当“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诗歌和政治、和人民生活密切结合,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59、白居易在江州足足熬了五年,公元820年的时候被重新调回京城任职。

60、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首先强调了情是诗歌创作的根源,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根本,没有强烈的感情驱动,就没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也写不了好作品。因此,感情是作者进入创作过程的驱动力,有“情”才有创作,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同样,诗歌没有情,就不能感动读者,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白居易要求诗人必须摈弃狭隘天地,不能只寄情于山水,归隐田园,要“经以六义”,以贯穿“六义”精神,与百姓民生的重大问题联系起来。 

61、青春和名气都已不再的她,只好匆匆嫁给一个商人,以求后半生的安稳。

62、首先是日常琐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字字句句皆是“称心而出”;其次是记游写景,如《大林寺桃花》《钱塘湖春行》,具有“逸韵谐奇”的散文化特征;再次是说理议论,多表达出世之意,较好的如《效陶潜体十六首》,比陶诗多一层亮色,富有理趣。这些诗作具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63、这一下,终于被那些对白居易怀恨在心的人抓住了把柄。一顶“越职言事”的帽子就扣在了白居易的头上。

64、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65、谁料,商人重利不重情,丈夫整日在外边应酬谈生意,留给她的,只有等在江边的孤独。

66、多亏了李绛的劝解,宪宗才没有对白居易动手,但白居易这个人在宪宗的心里从此不再美好。

67、日子就在这样纸醉金迷的生活中消磨着,不知不觉中,鱼尾纹就爬上了她的眼角。她的通告越来越少,出场费也越来越低,各大颁奖礼也不再见她的身影。

68、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即公元818年,宦海失意的大诗人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忠州即是今日重庆忠县,他在此居住了二十个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关于秋天的古诗大全300首(唯美精选29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