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唯美精选92句)

发布时间:2023-09-10 14:22:08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1、王阳明说:心的本体是良知,良知的作用是意念,意念的对象是事物。心、良知、意念、事物,在王阳明看来是一个整体,没有心就没有良知,没有事物就不...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1、王阳明说:心的本体是良知,良知的作用是意念,意念的对象是事物。心、良知、意念、事物,在王阳明看来是一个整体,没有心就没有良知,没有事物就不会产生意念。

2、2019年宾阳县建成的敷文中学,以“敷文书院”的“敷文”命名,旨在把阳明文化融入学校管理、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各个环节,以阳明文化思想培养出“志向高远、品学兼优”的新一代青年。宾阳中学以阳明文化立校,响应了国家文化立校的号召,校训“思恩求真,知行合一”“敷文重教,知行合一”就是阳明文化的传承与体现;2020年12月,宾阳中学被确定为“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教育示范基地”,学校在挖掘、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方面受到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阳明文化委员会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如果用我们平常定义各种概念的方法来定义“良知”,还真难说得清楚。王阳明的方法是,随时随地捡现在的例子给弟子们讲解。

4、我认为王阳明在正德十五年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提出来的致良知思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代表着王阳明整个心学思想体系建构的完成。

5、《复》卦《彖》曰:复亨,虞翻曰:“阳息坤,与姤旁通。刚反交初,故‘亨’。” 刚反动,而以顺行,虞翻曰:“刚从艮入坤,从反震,故曰‘反动’也。坤顺震行,故‘而以顺行’。阳不从上来反初,故不言刚自外来。是以明不远之复,入坤出震义也。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侯果曰:“阳上出,君子道长也。阴下入,小人道消也。动而以行,故“出入无疾,朋来无咎”矣。”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虞翻曰:“谓乾成坤,反出于震而来复,阳为道,故‘复其道’。刚为昼日。消乾六爻。为六日。刚来反初,故‘七日来复,天行也’。”侯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阳复而阴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阴复而阳升也。天地运往,阴阳升复,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此天之运行也。豳诗曰:一之曰觱发,二之日栗烈。一之日,周之正月也;二之日,周之二月也。则古人呼月为日明矣。”利有攸往,刚长也。荀爽曰:“利往居刚道浸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虞翻曰:“坤为复。谓三复位时,离为见,坎为心。阳息临成泰,乾天坤地。故’见天地之心’也。”荀爽曰:“复者,冬至之卦。阳起初为天地心。万物所始,吉凶之先,‘故曰见天地之心’矣。”①

6、第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人民教师的职责和使命神圣而伟大。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以“求之于心”“致良知”的阳明思想促进教师自主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所以,首先要严格把好教师队伍的招聘入口关,制定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招聘办法,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使老师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其次,加强师风师德的培养,突出教师国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教育,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中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为,教师在道德生活中的任何瑕疵,都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在价值观方面的偏颇,直接影响到学生内心正确价值信念的形成。

7、没有真行,则说明也没有真知。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反过来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知水平。能够行出来的知才是真知,行不出来的都不是真知。

8、其次,要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当然不仅要理解王阳明本人,我会把王阳明放到整个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中去理解,尤其儒家思想发展脉络中理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心学并不是王阳明首创的,我会从孔孟儒学,到程朱理性,再到陆王心学,系统地介绍阳明心学思想整个发展脉络,这是第二个维度。(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9、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10、阳生为变,阴生为化。春夏为变,秋冬为化。通过文化知识,可以教化社会上下明理,但不能改变社会固有的风气;通过武力强迫,可以管制社会上下,但不能教化社会明理。所以,知行合阐述的也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之理。

11、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12、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13、为什么格物致知在宋明理学中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呢?孔子说:治理社会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富之,教之。”用管子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易经》的第十卦是履卦,而后是《泰》《否》。《泰》和《否》两者是天地之道的变化节点。到了《易经》下经,《损》《益》之道是人道的变化节点,所以王阳明针对《履》卦的变《讼》为《履》制定礼仪用于禁止争夺,提出变《临》为《解》,也就是追求修身正心而后行的“知行合一”。因此说,孔子、朱熹、王阳明的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14、知行合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15、王阳明剿灭各山寨匪乱也好,平定朱宸濠之乱也好,他在江西的整个生活过程,就是不断地在进行“知行合一”的切实实践,促进他对于“知和行”两者之间内涵的不断提炼。

16、因而,任何时刻,我们都是处于知行合一的实践之中:我们内心深处不认同的信念,在行动上就行不出来;我们内心深处存在错知错见,所以才导致了错误行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17、《论语》中的这句话,事实上阐发的就是“致良知”或“格物致知”的理念。《同人》卦离火向《乾》为爱人。《同人》卦的“族类辨物”说的是“知人”。

18、阳明先生讲,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与大家一口说尽。只担心后世学子听着容易,只将其当作口头禅、当作光景而已,辜负了良知的本意。

19、“致良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其思想渊源是什么?何以称为“孔门正法眼藏”?

20、今天我们学习阳明先生的心学,就是直承孔孟法藏,直接在最根本的地方上学。因为中华文化的精妙绝伦之处就是在探究心的奥妙。

21、元代以及明初以来流行的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又被称作左派王学)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王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徐阶,张居正,唐顺之。

22、说到王阳明心学思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他的:“知行合致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等等名句。

23、王阳明以《复》卦直接阐述良知,孟子以水阐述良知,其理论来源是一致的。因为《复》初《坎》爻,《坎》为水,为心志。孟子认为,水流确实是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水,拍打一下叫它飞溅起来,也能使它高过人的额头;阻挡住它叫它倒流,可以使它流到山上。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导致这样的。人之所以可以使他变得不善,他本性的改变也正像这样。(见孟子卷十一告子上第二篇)。在《易经》中,《复》表象为阳气始生,万物也始生。初阳为本,为善。

24、由此看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之说,是同他的宇宙观密不可分的。如果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人类已经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且知道地球之自转和公转的,他是不会提出这样的认识论上的论断的。

25、王明阳认为,人要知行合一的出发点是“在此心”。他不同于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和“格物穷理”。“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日穷其理而已矣。”(《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26、“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功夫,这一个功夫须着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27、“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28、在没有达至良知时启用良知,那么你能启用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也不能持久。

29、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道的理一定要与现实发生联系才有意义。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动,其实还是不知道。

30、阳明先生认为“天地万物是无善无恶的,各有所长各得其所就是本真状态”。致良知就是去维护“各有所长各得其所”的状态。让心回到“无善无恶”明洁的本真状态,是通过主体的意识达到自我道德的修养,规范自我的行为。良知人人都有,从良知出发,人人都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而言!

31、知行合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开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总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

32、《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这四句话是:

33、   “知行合一”的思想到现在也不过时,“知行合一”思想强调肯定实践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用自己的行动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智慧,像香港的慈善家邵逸夫,用勤劳智慧挣得钱,反过来回报社会,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逸夫楼”的身影;助人为乐的雷锋,更是把助人为乐放在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上,而不是仅仅在嘴边;两弹元勋邓稼先,更是用学得的知识,报效祖国,为中国造出原子弹与氢弹……

34、在王阳明的整个思想当中,可以看到他对儒家、道家、佛教不同观点的理论整合。王阳明集大成的性质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体系具有包容性的,所以也可以在不同的学术视野之下对王阳明思想进行不同解释的。

35、阳明先生37岁龙场悟道,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36、而王阳明的思想和西方唯心主义更深层次的区别在于,他强调的是心与物的统一和整体,而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一种分离的关系。

37、中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混为一体来论述的。无论是《易经》还是道家与儒家经典。在当今文化西化的背景之下,要想清楚地把握传统中国哲学文化,应该通过将自然和道德形而上学分开来解读,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

38、d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刻阐释了教育工作和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提出成为一名d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教师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切实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39、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一个关键字“寂”。

40、(1)《文白对照王阳明全集》/(明)王阳明著;文白对照王阳明全集编委会主编.ISBN978-7-5126-7251-2北京:团结出版社,208

41、但是还有一种唯心主义称之为:主观唯心主义,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只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是人的意识构建了这个世界,典型的思想是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还有费希特的“绝对自我”,但我们仔细分析,这两种主观唯心主义其实都不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

42、知行合一(价值判断)王阳明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是认知,行是行动,只有去实践了,才会拥有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所以知和行其实是一回事,即知行合一。;

43、(3)《传习录》/(明)王阳明著;费勇译.ISBN978-7-5518-1861-2西安:三秦出版社,207

44、   (6)《中国社会报》(版次A03版)/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2016

45、为什么“知难行易”?(这一点有悖于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知易行难”)

46、其中,“知行合一”的理念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47、强调“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行动,不然不能算真知道。影响了后世人们做事的方法,要学会脚踏。实地。

48、事实上,阳明心学的“心”字,在自然形而上学,指的是《乾》舍于《离》日而生变。《坤》舍于《坎》而生化。在人则是指的是“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心神。不能将阳明心学,片面地理解为心思,心智,心境,更不能将其和人心脏和大脑联系起来。引申到道德形而上学,阳明心学的“心”字,指的是人的心智或认识能力。对应着西方的原则能力或理性。

49、当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便可以常觉常照。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50、定义为恶,为致,为顺。“致良知”对应着《易经》的从《坤》变为《复》。《复》在《易经》中为“德之本”。性本善,说的是以《复》卦的以道德为本,致良知,同样说的是《复》卦的以道德为本。在《易经》中,《复》《坤》为“致”,《复》挂刚长为善生,为“良”,《复》卦一阳在下,为《坎》爻,《坎》为“知”,综合一起就是逻辑上的“致良知”。反之,恶以善为本,为《姤》卦。在伦理学中,群恶不见恶,群善不见善。所以,如果就“性本恶”的论断,实际上是说恶从善中生成。恰如李存山先生所言,依据《易经》而建立起来的中国道家哲学是道法自然的哲学,是“推天道以明人理”,而“不是从内心寻找自然界是如何工作的科学之学(science)”。

5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大基本流派,也是属于本体论哲学,讨论世界的本原和起点问题。

52、哲学主要关切的是四个方面问题,即本意论、逻辑学、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朱熹遵从的“格物致知”和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涉及到的主要是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问题,逻辑学是他们共同承认的问题。两者在本体论上的认识差别是,朱熹的哲学本原之天地,而王明阳的本原似乎是本心。

53、●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54、因此,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花一旦被人的意识关注到了,被我们看到了,花就被赋予了明亮、色彩的属性。

55、旨在凝聚一批下学上达致力中华文化产业发展、

56、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同上)。“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者”(《紫阳书院集序》)。“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传习录》下)。“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57、在这个专栏,我会从四个维度,非常系统地为大家介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58、乾坤毁,则日月无。日主变,月主化,无日无月,天地无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无道理可言。只有有了变化,才有道理可言,所以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59、圣贤体证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穿越千百年来到我们身边。今天,我们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明白和体证,边行动边体证,让生命垂直攀登!

60、《乾》起于《坎》而舍于《离》。天起于《坎》月之谋,舍于《离》日之光明。心中有道理,才能将事情谋划好,才能将事情规划好,才能期望光明在前。就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而言,只有人民普遍有了文化知识,才能将国家的事业做好。改革开放的第一件事,是回复高考制度。所以,“心即理”不是说,心本身不学习,就能产生道理,也不是说心智就等于道理。“心即理”也不是在说“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心即理”,不可以将其简单地归类为唯心主义。

61、其实,贝克莱之所以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不是说我们没有感知,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就不存在的,因为上帝可以感知一切,所以一切事物也是存在的,他其实间接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因为贝克莱本身就是一位大教主。

62、再比如,你做了一件坏事,别人并不清楚,只有你自己知道。尽管只有你自己知道,但是你的内心隐隐不安,睡觉也睡不踏实,“心中必有一物”。这,就是知善知恶的是非之心。

63、错知则错行,浅知则浅行,深知则深行,正知则正行。

64、因此,无论是孟子的“性本善”之论,还是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论,就天道变化的本原而论,都是在阐述在邪恶的社会环境中,要固守善道,恰如《复》卦说阐述的“天地之心”,在极寒中生温暖,如颜回一样,以道德为本——不迁怒,不贰过。事实上“不远即复”,其实就是“致良知”。我们之所以要“致良知”,其理论上的意义如同《系辞》所言:“复,德之本也。”如果我们只是关注生活原则,社会群体自然会争斗不休。为了避免社会群体因为利益争斗最后导致相互伤害,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致良知”,也就是以道德为本,以固守道德理念为出发点。

65、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66、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

67、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得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

68、所以王阳明在晚年的时候,曾经对学生们讲:从龙场以来,我的思想大致不出“良知”二字。可是在我当初不曾点出“良知”二字时,在讲学时多费不少口舌。如今我点出这良知二字,人人都一点即透,那真是无限快乐啊!

69、依良知而行,即是循天理而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人生重大真理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铁律。

70、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意思是说,你没有看见花的时候,花当然也是存在的,只是以一种“寂灭”的方式存在的,这种存在没有人为的意识赋予任何意义,没有任何颜色、气味、情感等等。

71、阳明先生的“事上磨练,静中体悟”思想,可以作为指导师生行为的方法论。在做中学,在事上磨,在事上练,磨练到使自己在做任何事情上都无负初心,在磨练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静中体悟事物的本质,体悟知识的内在关系,不断提升的自己的认知水平。

72、事实上,“格物致知”的哲学内涵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构建道德哲学。这是因为在《易经》中,“致知”对应着《否》卦。

73、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复其本体的过程。

74、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75、2021年11月,宾阳县委书记施杰同志在全县新提拔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作了《传承“五大文化”弘扬实干精神 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推动宾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专题授课,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出了“五大文化”并深入分析了“五大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全面解读打造“五大文化”品牌的重大意义。“厚重包容,领秀一方”的古城文化、“龙腾古韵,奋勇拼搏”的炮龙文化、“敷文重教,知行合一”的宾阳阳明文化、“铁血昆仑,家国情怀”的昆仑关军事文化、“凝心聚力,赶超跨越”的黎湛铁路文化构成了宾阳独特的“五大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展示了宾阳人民的知识智慧和人文精神,为宾阳文化自信培根铸魂。

76、鼓励学生在“事上磨练,静中体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老师运用点化善诱的教学方法引导,让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促使其自学自省,反观自得;通过点化开悟,让学生能举一反触类旁通。教师也要善于“事上磨练,静中体悟”,体悟出培养学生通过何种方法和途径,去寻找有关知识以及知识的内在关系,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77、《易经·系辞》曰:井以辨义,虞翻曰:“坤为义,以乾别坤,故辩义也。”《坤》为义,《坤》下伏《乾》,《乾》为道。《易经·系辞》曰:乾知大始,《九家易》曰:“始,谓乾禀元气,万物资始也。”坤作成物。荀爽曰:“物谓坤任育体,万物资生。”换而言之,《乾》为原因,《坤》为结果。以阳别坤,成《坎》为知,为法。知识的根本就是通过事物的现象或结果寻找事物的变化原因,因此在清朝时期,中国人将科学(英文science)翻译成是格物,与之不同的是,日本人则将science翻译成科学。也就是说,我们中文中“科学”一词,并非我们自己翻译出来的外来语,而是借用日本人的翻译而被广泛接受的。

78、王阳明经过宸濠之变,最终提出致良知,完善地发展了他的思想,做出了一个最后的总结。

79、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80、陆九渊,今江西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因讲学于象山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

81、阳明先生以种树培根为喻,说明道德修养要从心底开始;意谓道德修养只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才有效果。《传习录》王阳明及弟子语录:“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82、一曰“知行合一”,盖亦《大易》所谓“知至至之,知终终之”。

83、心学,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的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84、父母亲对孩子最大的爱,就是让孩子去爱更多人,这是通往幸福和成功人生的大道。这样,孩子一点儿都不会感到匮乏,一点儿都不会感到无助。

85、为善去恶是格物:对应《论语》中的“见不贤内自省也”。与之对应的《易经》中的《损》《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征忿窒欲。”《损》卦体《剥》,《剥》卦为阴消,为“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序卦传》曰:“剥而后复。”所以君子当如贤人那样“惩忿窒欲”然后“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换而言之就是王阳明所阐述的“为善去恶”而“格其良知”——“为什么需要有良知”或“致良知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以成为“上以厚下安宅”的君子或者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贤达。其中《剥》为忧起,《复》为乐兴。“为善去恶为格物”说的是明辨天地变化之的知几之理,颜回明“知几”之理就是“为善去恶”,而“不远复”、“不贰过”而源于“格其良知”。后人由此追思颜回为亚圣。《系辞》曰:“损,德之修也。”

86、经过8年实践,阳明教育研究院总结出了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明心净心功夫。明心功夫去除不明,净心功夫去除贪欲。8年间,数以万计的人践行明心净心功夫,致自己的良知,突破了事业瓶颈,建设了幸福家庭,生命焕然一新!

87、(2)《图解王阳明心学的智慧》/文德编著.ISBN978-7-5113-7270-3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88、第要理解王阳明心学思想,不仅要把阳明心学放到中国思想史的视野中,我还会把阳明心学放到东西方哲学史中去观察和对比。比如王阳明思想真的是唯心主义吗?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和贝克莱的“存在即是被感知”究竟有什么不同?王亚明的心学思想怎么解决了休谟难题,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和康德的先验哲学有什么异同等等。总之,我会把阳明心学放到世界哲学史中去对比观察,看看王阳明心学思想对世界哲学史的价值和贡献。

89、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其主讲贵阳文明书院,他在此首次演讲知行合一说。不久,赦归为江西庐陵知县。此后,历任南京刑部、吏部清吏司主事,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等职。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马政,讲学规模渐大,一度强调静坐,要求就思虑萌动处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赣佥都御史,奉命清剿赣南山贼。在军事镇压取得成功后,强调思想统治,重视教化,使赣南的统治秩序得到恢复。这期间他在赣县修建濂溪书院,刻印古本《大学》,印发《朱子晚年定论》、其弟子薛侃出版了《传习录》。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仅用35日即生擒朱宸濠。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总结了经验,提出“致良知”的学术宗旨,认为这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若信得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90、《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着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91、最近我看到了腾讯的一个创业者,不管是因为压力大,还是因为资金链断接,还是其它的因素,非常好的背景,然而昨天选择了跳楼自杀。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写一句农业谚语四年级(唯美精选3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