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唯美精选89句)
发布时间:2023-10-16 10:31:41 admin 阅读:59
草船借箭真正历史
1、在陈寿撰修的《三国志》中并没有“草船借箭”的故事,而是载于约130年后,裴松之为其做的《三国志注》中。《三国志注》载:“(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距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2、谁知道孙权根本不怕,军舰一动不动。当时军舰都是木头的,曹军的箭就钉在军舰上,竟然导致朝一面倾斜。
3、不久,令狐潮和叛军李怀仙等合兵四万进攻雍丘。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张巡从容组织抵抗。双方血战两个多月,叛军付出了极大伤亡,仍无法攻陷雍丘。但守城部队也由于长久作战用光了箭矢,严重影响守城战斗。张巡对此苦思冥想了很久,仍拿不出解决方案。一天,他到军中视察,看到一兵士正躺在稻草上休息。他走到兵士跟前,那名兵士吓得站了起来。此时,张巡的眼光从稻草上一扫而过,顿时灵光一闪,心中已有了主意。他立即命兵士扎了一千多个草人,并给草人穿上黑衣,系上绳子。到了晚上,在张巡的指挥下,城头上鼓声大作,兵士缓缓地将草人从城墙上放下去。这时,叛军大营的巡哨士兵发现城墙上有异常,马上报告了令狐潮。令狐潮出营察看,他借着月光望去,果见有不少唐军从城头沿着绳索而下,由此判定张巡乘夜袭营,于是下令弓弩手万箭齐发。城上的唐军士兵不断地把草人放下又拉上,如此这般一直到天亮。此时,令狐潮才发现“唐军”原来是稻草人,只好下令停止射箭,带着白白浪费十万支箭的悔恨回到营中。
4、当天夜里月色朦胧,城墙上人影晃动。尹子奇认为是城内之兵偷袭军营,令大批弓箭手向黑衣人射箭。只见城墙上的士兵纷纷受伤落地,然而落地后又继续向上爬。令狐乔大惊命令再射,一直折腾到天亮。才发现黑衣兵如不过是稻草人,身上中满了箭。就这样张巡用草人借箭之计,白白赚了令狐潮几万支箭。
5、据《三国志》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6、因为《三国演义》的广泛影响,许多人把这当成了历史。但事实上,“草船借箭”的主人公另有其人!
7、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代表,历代的能臣、名将、鸿儒、才士的故事,最能展现古代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
8、从历史中借鉴到经验教训,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给孩子更多的启发。(草船借箭真正历史)。
9、2012年在“孙权与南京——南京建都1800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致认定“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事件发生地在含山东关濡须口!
10、于是就发生了“草船借箭”的一幕,历史上真正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
11、但是后来,又陷入了被动胶着的局面。可能是受到赤壁之战失败阴影的影响,曹营军队都显得惊恐不安。孙权多次挑衅,可曹操就是按兵不动,固守阵营,不敢轻易出击。
12、曹军开始出战,但很快被精锐的吴国水军击溃,之后就干脆不出来。
13、这是一群乱世群雄的人生之路,不读《三国志》等于没懂三国,是时候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三国了!
14、关于三国的成语,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熟知的三顾茅庐、刮目相待、指鹿为马、对酒当歌……
15、第六章“乱世群雄”中,从袁绍一方的视角讲述官渡之战。
16、甚至刘备、关羽、张飞三个好兄弟其实根本没有结拜过。
17、孙权乘坐大船亲自去观看曹操的军情,由于距离较远,曹操怕中埋伏,所以下令向孙权的船只射箭,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
18、“草船借箭”出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第46回回目:“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但其实在《三国演义》早些章回中,“草船借箭”已经被使用过一次了。
19、《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20、根据《三国志·吴主专》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21、而这件事《三国志·吴主传》中也有记载,所以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22、“草船借箭”这故事已经家传户晓,在此就没需要再描述了,但大部分人对这故事的理解都是来自《三国演义》,纷纷赞叹诸葛亮的才智但要知道演义就是演义,直接说就是文艺创作而且作者罗贯中生长在元末明初的年代,曾投奔当时割据一方的张士诚阵营以图实现抱负,当时主要割据势力就是张士城,陈友亮和朱元璋 最后朱元璋统一天下建立大明,这故事是否很熟悉?所以演义的精彩故事主要以一千多年不停被说书者和杂剧者不停修改遗留下来的故事,最重要就是罗贯中自身以三国时期的背景和人物把自己代入,所以老罗的《三国演义》有很强列的个人意识,对人物的定位连三分真都没有。
23、这才是草船借箭的原型,《魏略》是我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而《三国演义》则是罗贯中老先生编写的小说,论可信程度,《魏略》比《三国演义》可要真实的多了。
24、《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的60年历史。
25、其实还有很多人一定会想:曹操要是放的火箭怎么办?
26、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27、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获得了数目可观的箭支,而曹操则白白的将这些箭支拱手让给了敌方。想必十分后悔。但是在三国这段期间,确实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战况。令后人值得学习精髓。
28、三国时我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猛将如云,各种奇人辈出。诸葛亮是其中被人广为传颂的一个。而“草船借箭”一回更是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29、好吧我们对于历史无法找到一定正确的答案,只能无限的接近答案。
30、这些成语大都和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紧密关联。
31、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32、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33、有一天,孙权决定亲自去查看曹营军队部署情况,所以就带着一小队亲兵,亲自乘坐一条船,连同亲兵船队,前往查看。曹操得知孙权亲自来了,怕是有诈,但又怕对自己不利,就命令手下军队士兵严加戒备,不得轻举妄动。
34、《少年读三国志》特请资深的语文专家,对原著加以提炼,翻译,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孩子读得懂,记得住的《三国志》。
35、在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当中,关于三国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志平话》。而这个话本也提到了一个“以船借箭”的故事。可这次的主角不是历史上的孙权,而是他的大将周瑜。且故事发生地已经变成了赤壁。《三国志平话》上称“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可见到了宋元时期,“草船借箭”的故事已经跳出了历史真实,有了艺术加工。故事发生的时间被移植到了赤壁之战,也从历史上孙权的随机决断,变成了周瑜本人的事先安排。此外,故事的结局也跟《三国演义》类似。而从作者(不详)让周瑜“以船借箭”看,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人对于周瑜的认可,这和后世人的看法颇有不同。
36、给孩子真实的三国历史故事,史学、文学、国学全方位提升!
37、草船借箭是小说笔法,事实上它跟诸葛亮没有半丁点关系;
38、张巡命令士兵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然后给草人穿上黑衣,到了晚上命系上绳子从城墙上放下去,同时城墙上鼓声大作。叛军巡逻士兵赶紧报告令狐潮,由于天黑看不清,令狐潮怕中计,不敢派兵攻打,只是命令手下用箭射,阻挡唐军袭营。如此情况一直到天亮,叛军才发现中计,但已经射出了十万多支箭,张巡得到了十万支箭,缺箭问题得到解决。几天后的晚上,张巡命令唐军从城头顺绳而下,叛军以为张巡故计重施,没有任何防备,唐军乘敌不备杀向叛军,叛军大乱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掉了自己的大营,只得撤退,雍丘保卫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
39、而贾诩认为,我们本次作战的中级目标是拿下荆州,现在任务已经完成,可以消化战果后再重新制定策略。而且荆州的水军实力很弱,长期被江东水军压制,我方的水军也没有形成战斗力,贸然和江东开战胜率不大。
40、所以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个可能性是不大的。
41、总的来说,这套《少年读三国志》插图版,通俗易懂,含金量颇高。
42、南京市梅花山孙权纪念馆,将“草船借箭”列为孙权重要战功之一。
43、赤壁之战铩羽而归,曹孟德曹丞相不甘失败,疯狂组织反扑,建安十八年即213年,曹操率军攻打濡须坞,孙权也率军对阵,初战不知虚实,孙权便乘船探营。《三国志吴主传》引用《魏略》说“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探营被发现,敌军乱箭齐发,箭射到船舷,船受重倾斜,孙权便调转船身,让没箭的另一边受箭,达到平衡之后开溜。
44、在这几天时间里,诸葛亮既没有寻找工匠,也没有准备材料,只是在军营里面看书,思考策略。所有人都为诸葛亮干着急,甚至和诸葛亮交好的鲁肃特意跑过去责怪诸葛亮,表示可以由自己出面调解、放弃这个任务。诸葛亮被鲁肃的义气感动,起初他不想告诉江东群臣自己的计划,想了一下告诉鲁肃,明天晚上到我这里喝酒,我变戏法一样给你变出十万之箭!鲁肃原本以为诸葛亮打趣他,但确认事情的真实性后半信半疑的离开,第三天晚上带着酒来找诸葛亮。
45、真实的草船借箭,故事主角是东吴孙权,大家也都比较清楚,暂且不表。除此之外,历史上还有一次借箭,不过不是草船借箭,而是草人借箭,比起草船借箭可传奇多了。
46、其实诸葛亮正在草船借箭的时候,贾诩已经发现了诸葛亮的目的,连续大喊3声:'快放火箭、快放火箭、快放火箭'但曹操不为所动,只是下令射普通弓箭。原来贾诩是本次南征的军师,曹操攻略新野、襄阳的计划都由他制定。后来荆州牧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荆州有点飘飘欲仙,做好安排后开始攻略江东。
47、孙权又命令船只转向,用另一面继续对着曹军。
48、原著六十五回一回未删,给孩子讲透三国真实历史!
49、《少年读三国志-魏书》包括:官渡之战,曹丕替汉,吕布之死,曹植七步诗,华佗妙手回春等239个著名典故。
50、刮骨疗伤、草船借箭等演义中著名的故事,在真实的三国史中又是什么样的?
51、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说法,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都很赞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的确有这件事,但是也有不少人对此事有研究。
52、由资深专家全新白话文译写,原著六十五回一回未删,语言通俗,生僻字注音,无障碍阅读,带给孩子读得懂、记得住、原汁原味的《三国志》,史学、文学、国学全方位提升。
53、诸葛亮凭空借了曹操十万余支箭,首要的原因是大雾,若没有大雾,他就没有成功的可能,曹兵一旦发现情况,那十万支箭必然会泡汤。
54、《少年读三国-吴书》包括:孙策建业,周瑜赤壁之战,吕蒙白衣渡江等96个历史关键节点。
55、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56、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见船傍岸,乱箭俱发。坚令诸军不可轻动,只伏于船中来往诱之;一连三日,船数十次傍岸。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坚却拔船上所得之箭,约十数万。
57、从孙权“以船借箭”的历史,到宋元话本周瑜的借箭,再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故事在民间演变的方式,有些普通的历史事件,经过民间流传,文人加工。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使演义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丰满,从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各种古典名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是四大名著等大作长盛不衰,得到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重要因素。
58、只是无论是历史上的孙权还是宋元话本里的周瑜,虽然都用船从曹操那里借箭,但很显然并没有出现草人的情节。草人的出现,或许是罗贯中根据历史上的一场惨烈战争中,草人借箭的情节所受到的启发有关。
59、话说唐天宝十四载,唐蕃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官军落荒而逃。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的张巡并没有随大多数官军逃走,而是率军前往雍丘县(今河南杞县)拒敌。此时,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的企图被当地吏民得知,他们趁令狐潮出城之机,紧闭城门,拒其入城。张巡遂率千余将士据城坚守。
60、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61、这时候鲁肃只看见诸葛亮早就做好了准备,十几条战舰随时待命出征,但战舰上除了划船的士兵和擂鼓的鼓手之外却没有其他人,只是扎满稻草人。酒过三巡后鲁肃特意问诸葛亮这是怎么回事?诸葛亮让他打开窗户,只看见舰队已经离曹操大军的水寨很近,鲁肃骇然问诸葛亮,这是干什么?诸葛亮淡定回答,取箭。
62、到了宋代,随着市井生活的发展,兴起了话本这种文学形式。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以人们日常的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其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话本的内容上也多有历史演义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三国。而且三国在当时就得到了民众的欢迎,苏轼就说过“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描绘了人们听三国的场景。
63、《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64、肯定有防备,他必然会想到借箭。再有,谁会在大雾天攻呢?战起来什么也看不清,只可能自相残杀。
65、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66、当然,大风是也必不可少的,若没有风,曹军大部队来攻,东吴的人水性再好也是白搭。再一个,曹操这个人疑心太重,认为敌人确实来攻了,导致损失了十万支箭,哪怕让一艘船去侦察一下,就不会吃这个亏,射了几万去箭之后,普通人都被射死了,他还会射吗?
67、《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过于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68、其实在三国时期真的有用船借箭的事,但其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且在时间上(提前了五年)、空间上(从皖南地区移到赤壁)及事件发展过程上都有极大差异。据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吴主传》上记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交战于濡须,一天“(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一面受箭,箭钧船平,乃还。”(引自《魏略》)。这是三国时期以船借箭的历史记载,但很显然,孙权并非预先规划“借箭”之事,只是他审时度势,跟战场变化而采取的策略,才有了“草船借箭”故事的雏形。
69、在《魏略》中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来的时候,不是乘轻舟,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箭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匀船平”,孙权也就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70、其实,这个问题曹操本人也不是没想过,但是要知道曹操面对的可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诸葛亮当然不会让自己放在这种危墙之下。因为采取火攻还需4样重要因素。
71、无奈之下,曹操命令暂时不要出战,先训练好水军再说。
72、毫不夸张地说,这套书真的是孩子学习取之不尽的宝藏。
73、有大风助燃。然而诸葛亮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在大雾天气出船,曹操连诸葛亮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里,天气潮湿,并且是水战,战船更不容易起火,而且曹操又不知道对方的船是草船。如何放火箭呢?
74、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75、孩子越早读到这套《少年读三国志》,在以后的考试中,再遇到古文的阅读理解题,快速理解古文原意就根本不在话下,考试中能比别人节省更多宝贵的时间来完成其他难题。
76、在退回大本营的时候,曹操并没有慌着去复仇,而是稳定后方,干得最漂亮的一件事就是将韩遂和马超打垮,彻底稳定了后方,这样他再有所动作的时候,就不会被后方牵扯精力,就这样到了建安18年,曹操整军再攻孙权。
77、《少年读三国志·魏书》第一章“一代雄主”中,从曹操一方的视角讲述官渡之战。
78、书中就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出一件件小而重要的情节,让历史更加立体和全面。
79、《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以及《魏略》,说的很清楚。
80、其实当时曹操下令放火箭的话,或许就不会有后续的赤壁之战了。因为当时诸葛亮只有十几条战舰,而且船上只有划船和擂鼓的士兵,还有满船的稻草人。一旦火箭击中稻草人后将会引发火势,船上的人员不够怎么救火?再加上燃烧起来的船只能让曹操看清诸葛亮的虚实,按照曹操强悍的军事能力,果断派遣水军截杀诸葛亮将会是大概率事件,甚至还可以活捉船上的士兵,通过严刑拷打逼问情报。
81、如果说想真正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毋庸置疑,有一部经典几乎是每个中国孩子必读的,甚至应该是先读的,就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三国志》。
82、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草船借箭的故事脍炙人口,大家无一不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83、因此,要考证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真伪性,也只能寄希望于那些能穿越到三国时代的专家们了。
84、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理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85、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
86、大部分人对三国的知识,应该都是从《三国演义》的小说或者电视剧里开始的吧!
87、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88、这个跟草船借箭没什么关系,但是下面这个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