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唯美精选105句)

发布时间:2023-12-03 13:28:23 admin 阅读:59

导读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

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约前395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濮阳)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故称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2、诚然,在封建王朝中,因巩固中央集权“需要”,“意志之天”一度死灰复燃,但是有才之士对“自然之天”的客观理解,从来没有断过,而历朝历代稍微有些成就的君主,在他们的贤明时期,展现了更多“人定胜天”的性格特质。从凡事都要占卜算卦,到对“人定胜天”的践行,毫无疑问,法家思想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3、  法家强调“不法古,不循今”,商鞅说“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将兴亡的规律总结为是否接受改革思想“时易而治,不易而乱”,与孔子怀念“尧、舜、禹”三代之治有明显不同,他们认为,改革要意志坚定,不能“驰于空想,骛于虚声”,他说“疑事无成,疑行无功”,让施政者放下思想包袱,撸起袖子施行变法之策。

4、韩非子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在战国末年,那个时候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它的意义就是,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韩非的思想刚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实行君主转化子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为后面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韩非子的思想提出了之后自然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

5、所以,虽然道家、儒家、法家,这三家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但是其中以早早没了发展的“法家”在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却属程度最大的存在。“法家”让人对“天”的看法更“客观”从人对“天”的认识来说,虽然道家早已提出天乃“自然之天”的说法,但由于道家先贤老子留下的文字太过晦涩玄妙,而庄子留下的故事又时常提到“神人”之类的概念,导致对道家思想研究不透彻的,或者是有意借用道家先贤之名、歪曲道家思想内涵达到某种目的人,“曲解”道家思想内涵,甚至望文生义。(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6、关于老子的来历,历来有多种说法:《辞海》云:“相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7、因为“法治”的前提,一定是不存在“君权神授”的,否则“法治”就不成立。而韩非则用他的一套理论,指出、论证了这一点,颠覆了夏商周以来奴隶制下“意志之天”的绝对权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8、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是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9、秦始皇为实行法家愚民政策,扼杀思想和言论,创立诽谤之法。妄议朝政,诽谤天子者诛。《大明王朝1966》开头,周云逸被挺杖打死,是死于秦始皇创立的诽谤罪。

10、《道德经》一书集中反映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

11、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响。申不害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把这些原则用于人事,构成他的社会哲学思想。

12、申不害,亦称申子,郑韩时期人物(今河南新郑)人,战国时期韩国著名的思想家。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向国治兵强。作为法家人物,以“术”者称,是三晋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代表人物。

13、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子,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子,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子出使秦国。秦王嬴政见到韩非子,非常高兴,然而却未信任和重用他。韩非子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害。他们诋毁地说:“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遣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赢政认可了他们的说法,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子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自陈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在韩非入狱之后不久便后悔了,于是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韩非子已经喝下李斯的毒酒遗憾而死,一代法家大思想家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不再为当时战乱的纷争而烦恼了。

14、  自董仲舒跟汉武帝答对“天人三策”,确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指导思想,从此走上了“显儒隐法”“外儒内法”的治理之路,君子治国多倡德行与教化,“以礼入法”,用人伦道德的软性规范来治国的思想理念占据主流,在历史上几次大的变法活动中,出于调整君臣、社会、阶级关系的考虑,才重新重视起来法家学说,可以说,运用法家智慧是走向治世的有益之途。

15、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16、而法家思想由于秦始皇的失败经验,汉高祖为了不重蹈覆辙,没有采用法家中相对尖锐的治国理论。

17、秦始皇嬴政深谙法家之道,利用法家思想驭官、驭民,使秦国变得异常强大,灭六国而一统中国。但纯粹的法家思想,违背了人性,所以不能持久,秦朝得国仅14年,旋即土崩瓦解。

18、参考:《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汉书》、《韩非子》、《道家哲学导论》等等。

19、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20、韩非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为后世留下了《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思想著作。

21、为什么这么说?请继续往下看。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三大学派:儒道法前面提到,起源于我们中国本土的学派、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在颜小二看来,大抵是法家、道家和儒家思想。而道家和儒家思想在先秦之后还有所发展,纯粹的法家则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22、秦国原来是其他诸侯国看不起的"边鄙戎狄",饱受其他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继位以后,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3、唐时期,是我国崇道的繁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就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老子的“清静无为”。

24、秦始皇实行法家思想。建立了高度中央集权的郡县帝制。把全天下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明末儒家大师黄宗羲称,秦始皇创立的帝制是万恶之源。

25、孔子带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二人究竟谈了些什么?后世之人不知,二人也未在著作中提到,使得这件事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26、商鞅之后,将贫民、愚民之道进一步理论化、具体化的人是韩非子。

27、以法为教,推行法家思想——成为后世君王的教训,太冷酷.

28、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在法家思想家里,国家的“理想民”应该是这样的:失计(只知道为官府去死)、朴陋(见识短浅,服从权力)、寡能(除了种地没有别的本事)、愚戆(没有智慧、逆来顺受)、怯慑(不敢反抗,只懂尊上)、谄馋(给官府充当耳目)。这种“理想的国民”,只知道为君王和朝廷奉献,很少指望朝廷的恩赐,被统治阶级打痛了也不会出声叫唤。

29、然而秦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没有转变自商鞅变法以来的强硬政策,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宽松统治,最终激起民变,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30、简单来说,法家思想家如韩非子和法治为例,韩非子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世人明明白白看到“天”是“自然之天”而非“意志之天”,于此,“法治”被提上日程。“法治”的出现,无疑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几近阻断了夏商周时期遗留下来之“奴隶制”的回光返照。

31、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他的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32、于此,我们可以认为正是因为法家思想对道家“天无意志”这一观点的拓展,以及接地气的“写实”,让世人对世界的理解更深刻,对自然的轮廓有更“客观”的体会。

33、   法家认为,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法家思想强调“法”作为规范社会的统一标准,在运用过程中不因人的主观因素不同而发生变化,对任何人都应当做到一视同仁,体现了法家公平执法的决心。

34、筑长城——我们今天还可以看到长城对中国和世界意味着什么,而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时间,一定程度上帮助中原防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35、  韩非子等人的思想也有限制君权的内容,梁治平教授所说法家的法只是“治国治人的统治术”“治国一器”,无法“断事以一”公正裁决,“法为尊君之治具,而未尝认其本身有制裁元首百官之权威”,熊十力认为韩非言专制以救国,由乱入治,非法家莫属,同时,法术势的制衡和互补也在减少这种理论的偏颇,古代君主远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么“无法无天”,不具备任何合法性和正当性,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是两个概念,不宜苛责古人,不宜用现代眼光去评判古人。

36、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他由“弃知去己”观点,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的法家政治主张,强调“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同时重视“势治”,以为“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蹳贤者”,权势者应“抱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

37、  常燕生毫不讳言“如果没有商鞅、李斯等实际的政治家,如果没有慎到、韩非等系统的思想家,秦始皇的大一统帝国绝不会出现,中国以后两千年中大国家的轮廓和基础也不会完全描画和奠定起来”,过早成熟的政治制度,早慧的危机感意识和底线思维,直到汉初节制这种思潮,进入“独尊儒术”的时代,但理论基因已经注入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撼动的思想内容。

38、韩非子有个重要的法家理念是“不务德而务法”,那么这个理念是否顺应了当时秦王朝的发展?如果将时间轴放大来看,秦朝二世而亡,这个法治理念又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呢?

39、很快很快使秦国实力大增,国富兵强,成为了虎狼之国。 秦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秦从边鄙之国崛起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统一六国实力的强国,与法家思想密不可分。

40、  在古代,正所谓“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只有抓住这个关键点,“明君置法以自治”“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才能使治理收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的奇效,法家特别重视抓住治国的关键点,提纲挈领,这深深影响到中国的历任政治家,没有“执要”之术只会陷入不得要领,软弱涣散,能够“执要”就能将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贯彻好执行好。而在当代中国,这个“要”就是d的领导,就是宪法法律的权威。

4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会长)

42、不同于儒家、道家、墨家等学说有明确的创始人,法家并无创始人之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各有志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政治改革者和思想家,在辅佐各诸侯王统治臣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学说。即使到战国末期,也并未有“法家”这个组织或者学派,直到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才将其一派命名为“法家”。法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和韩非,最主要的代表著作有《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和《韩非子》(主要为韩非所著,亦混有部分他人著作)。

43、始皇立法,是中国法治史,乃至华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44、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45、《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的著作总集,是韩非死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共二十卷。

46、  法家精神强调“立公弃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观,强调赏善罚恶,用法来引导社会良好的风尚,《韩非子·饰邪》说“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守法守职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因为人天就是趋利避害的,利用人性论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一种国家主义价值观,之所以“重典治吏”是因为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每个人都“不逾矩”,而官员尤其要做表率。

47、韩非子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48、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而担任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

49、  既不能把法家学说看成“三代之史”;也不视之为一种厚黑的密学,如秦孝公等一代明君,采用秦制无一不是受到历史的危机与挑战,才变法求存。时值近代,陈启天提出,近代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战国”时代,救亡图存压力,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强力代替公理。20世纪30年代,常燕生首先提出“新法家”,他在《中国的起死回生之道》中这样说,“中国的起死回生之道就是法家思想的复兴,就是一个新法家思想的出现”。而在新中国,50年代我们对于“球籍”的危机感,和现在对于治理能力提高的空前要求一样,汤因比的“挑战——应对”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秦孝公问韩非问出了“更法”,汉武帝问董仲舒问出了“天人三策”,中国最强调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变法求存求自强,乃至求良法善治。

50、  要建立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这是对“奉法者”自身的要求,“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执行贯彻的效果取决于具体的执行者,管子强调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就像支撑国家的四根柱子,《管子·版法解》中,管仲语重心长地说,“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管子·禁藏》:“吏多私智者,其法乱;民多私利者,其国贫”。

51、 在战国诸雄中,秦国的贵族势力相对薄弱,因此改革更为容易推行。同时,秦国因为发起改革较晚而能借鉴他国之经验。因此秦国能采取相比其他各国来说更为彻底的改革。改革后,秦国借助其有利的地势,从渭水顺流攻击"三晋",依长江直下包抄楚国,不久就在战国七雄中取得一国独大的地位。一个"一山难容二虎"的局面逐渐成型。

52、  《荀子·王制》中提到:“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表现出了一种法律现实主义的态度,国家对人的判断取决于人的在外行为,而不是血缘门第,这是一种增强国家活力和社会动能的观点,每个人都进取,整个社会才能向上蓬勃发展,因此他的继受思想的法家学派才提出“兴功禁暴”,君王用赏罚和法度治国,民众才能从中获得行为指引,全社会的思想行为才能“同于一”。

53、  谭嗣同曾经在《仁学》中提出“中国之政,两千年来皆秦政”,毛泽东曾经提出“百代皆行秦政法”,而且对郭沫若《十批判书》中对法家批判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秦制统治的有效性,集中统一的中央集权,节约交易成本的度量衡和车同轨,对文化统一的书同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4、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事实上,后世的统治者,哀秦之后,深深明白法家统治思想的利弊。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仁孝治国”,就是统治者给法家的内核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55、商品等价交换在人们利益上的反应是法家思想形成的基础条件。法家思想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都趋向于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不惜甚至他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所以必须用法治来约束民众的行为,法治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下层社会阶级的工具,法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在现代社会同样适应这样的法则。

56、而为了彻底贯彻“民愚则易治”的理念,商鞅的做法相当极端。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末敢议令。”

57、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58、(公元前455年-前395年),濮阳人,战国时魏国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郡守。主持变法。司马迁说:“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班固称李悝“富国强兵”。这些记载都表明,文侯时魏能走上富强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贡献。李悝是魏国丞相。

59、老子承继了上古时代先民观察自然、认识宇宙万物,皆一体同根,即所谓“道”的本源的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中华文化可谓是影响深远。

60、希望国与国之间能够和平共处,大国有我大国的姿态,你小国也应该清楚小国的位置。不要一再挑衅中国人民的忍耐力。

61、于此,虽说法家思想在后世没有明显的发展,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法家改变了封建王朝中治国主流学说---儒家。

62、法家改革的成功还避免了一种"类民族主义思想"在当时中国的形成,这也加速了中国的统一进程。为了吸引民众从军,国家一般会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当然,一个具体的国家不会仅仅依赖一种策略来动员民众加入战争):用金钱来雇佣民众;通过一种意识形态,使得人们觉得是在为自己的命运而战;采取"大棒加胡萝卜" 的方法通过强制来胁迫民众从军,并通过奖励勇敢来鼓励献身。

63、从秦律内容来看,在立法方面表现法律条文体系化,法律名词和术语专业化,法律解释规范化。

64、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则擅长洞察“规律”,并加以“利用”。

65、在晋国,魏、韩、赵等贵族势力在分晋之前,已经在自己控制的领土上逐渐推行旨在削弱他们属下的贵族势力的、以郡县制为中心的、非世袭性官僚体制,并在土地所有制、税收与法制上作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三家分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君权以及国家的战争动员能力,魏、韩、赵三国先后发起了在法家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全面性的改革。"三晋"中,魏国率先进行了改革。此后魏国实力大增,称雄战国,迫使其他国家加以效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至前4世纪中叶的旨在强国厉兵的法家改革浪潮。

66、商鞅的名气成于自己制定了酷法,到最后却死于这种酷法,真不知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

67、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主张“韬光养晦”的道家削减了社会需在竞争中发展的“尖锐氛围”,于此,当汉高祖用“无为之治,韬光养晦”的黄老思想治国后得到一定成效后,汉武帝面对地方豪强在松散管理下日益巨大的势力和对中央集权的威逼,开始大刀阔斧搞改革。董仲舒奉汉武帝之命,让儒家一跃成为主流思想,而道家思想在此时则受到重创,更多以“道教”为载体,隐入民间。

68、但从战争中走出的人需要“喘息”,而法家思想下的重刑罚的特点,以及利用“人皆自为”心理来管理世人的特色,让法家思想下衍生出的治国法令,就显得太过“冰冷”与“苛刻”。

69、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这是春秋时期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后世也常常把二者相提并论。

70、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相继在各国变法,从贵族手中抢得权利,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让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关系维系的贵族体制。法家成了平民的政治代言人。

71、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韩非、李斯。

72、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进行变法。商鞅采用法家思想,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实行十二军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制定严刑峻法,实行法治国;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73、老子主张“无为”,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基于此,老子向望往日“小国寡民”的社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74、在中国,法家改革的成功和法家思想在政治层面上的一家独大使得"现实主义"成了战国时期国际关系的唯一准则。任何类似于"国际社会"、"国际法"和"主权"等以价值为主导的国际关系观在战国时期都失去了市场。于是乎,不但反秦"合纵"难以持续,各国还"以邻为壑"试图把秦国这一祸水引向他方。秦国因此能施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把中国带向统一。

75、其中,第一种说法为多数人所认可,并且,李耳(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现在,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76、秦始皇创立夷族连坐之法。一人死罪,夷灭三族,株连十户。 秦始皇创立告奸之法之法,鼓励骨肉至亲之间检举揭发。

77、  本期讲座邀请长春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林海燕副教授从先秦时代典籍对“法”的论断入手,分析我国“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法家的思想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对法家人物历史命运的讲述,讲解历史上法家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法治”的一整套“势”“术”“法”国家治理方式,可以使大家用历史的眼光理解法治,以人文素养把握法治规律,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将法治理想建构在厚重的中国历史和崭新的社会风貌之上。

78、胡振民老师从周代的规范体系和春秋之际的政治环境入手,分析了法家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要介绍了子产、李悝、慎到、申不害等法家的前期代表,重点介绍了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解读了法家的主要思想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他渊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尤其是对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征服了现场师生。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积极向胡老师请教了相关问题。

79、与儒家、墨家等提出尚贤不同,法家主张尚奸,即选拔重用奸恶之人,心肠越坏,对老百姓越强硬的人,越要加以重用。《商君书》有曰:“以善民治奸民,国削至乱;以奸民治善民,国治至强。”只有恶政才能让君王的统治更稳固,而尚奸才能推广恶政。怎样“尚奸”法呢,无外乎就是任用贪腐、告密、残酷之吏。贪腐之官,有把柄在君王手里,君王随时都能以反贪的名义对其进行处罚,所以贪腐之官对君王更有畏惧之心、更“忠诚”;朝廷充满告密之官,让官员们个个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朋d,君王才能放心;残酷之吏不会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听命君王,不会质疑君王,不管百姓死活,恶政才能畅通无阻。

80、完善行政体系,创建三公九卿——后世沿用和发展.

81、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

82、              仲晴晴老师分享心得

83、法家思想为后世建立中央集权王朝提供了系统有效的理论依据,其影响深远,直至今天。

8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85、战国时期各大思想流派林立,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就是墨子和韩非子,这两个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86、  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法”在历史的演变推进中,对于国家发展的推动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

87、所以,颜小二认为,对当代影响最大的诸子百家当属法家。各位觉得呢?欢迎说出您的看法。

88、韩非子思想提出的背景是在战国末年,那个时候中央集权专制即将形成。它的意义就是,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在当时的社会,一切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中,韩非的思想刚好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实行君主转化子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为后面即将到来的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基础。所以韩非子的思想提出了之后自然就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

89、于此,法家可以让一个弱国迅速强大,而法家本身,则会在安定时局中“迅速”衰败。毕竟法家思想中衍生出的法令,侵犯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外,还无视和平时期老百姓期待“喘息”的诉求。于此,在以和平以及大一统为主旋律的后世王朝中,法家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90、  周代以“亲亲尊尊”为核心,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统治秩序,以封邦建国各自为政式的松散联邦式统治格局,左传记载“先王议事以治,不向刑辟”,这样的国家采行的是贵族内部的议事协调。

91、  但从民族生存的角度想,如果没有富国强兵的政策,没有空前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古中国恐怕早就四分五裂,想必会与其他三个文明古国一样,消失在历史尘埃里了。

92、   法要“布之于众”。既然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依据,是人民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那么法律就应当以成文的形式出现,并做到公布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法之所以公布,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万民知所避就”,能以法律自戒,二是为了监督官吏公开断案,防止罪犯法外求情。

93、老子写成出关后,西去入秦境,从此隐居,不为世人所知。传说他的寿命很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

94、李悝,魏国安邑人。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

95、  而在雅斯贝尔斯的眼中有一个轴心时代,马克思看来东方制度是“亚细亚方式”之谜。中国的成文法起源于何时,这成为一个原点的追问,中国的法源于礼,礼源于俗,可谓定见,所谓“出于礼而入于刑”,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中国法律之进化,盖可分为数端。礼与法之渐分,一也。”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周公制礼,将宗族习惯中适合统治需要的进行系统化整理。

96、  法家从经济本位分析社会制度和人的行为,对于社会的治理,重视建构制度,“赏善罚恶”“兴功禁暴”去调节社会关系似乎有些某种“先见之明”,用强有力的手段取得了成效。

97、统一度量衡——使全国的经济生活有了共同的基础,利于全国的贸易发展,经济进步.

98、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法家思想让人们对“天”的认知,更加“客观”。法家的先进性: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直面“天无意志”的事实也就是说,是法家思想在治国治人上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人们更加直接且直观地直面“天无意志”这个事实,并加快了人们从奴隶制时对“意志之天”盲目崇拜的蒙昧中走出的步伐。

99、一说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100、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101、对现代管理者来说,韩非子的思想主张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寄治乱于法术”的思想主张,究竟能够为我们建设现代法治社会带来哪些启示?

102、以秦为例,李斯作为秦的千古一相,帮助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在李斯法家思想中衍生出来的严刑峻法下,秦始皇的铁骑成为天下最强的士兵,秦始皇成了乱世的霸主,并结束了乱世。

103、法家。因为法制思想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自从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统一中国后,历代统治者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平天下。统治者的思想,人们的法制观念,都要靠法律准则来体现,所以,法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104、他们洞察一个国家兴衰的“规律”,发现,国家兴亡不是对“天或神”有多虔诚,而是对治国治人的规律,用得有“多到位”。于是,在那个战乱年代,他们从时代“战争”的主旋律中,读出了人性的“自为(利己)”,继而加以“利用”,他们甚至读出了君臣相处时的规律,教君主如何利用“法术势”牢牢把握臣下。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励志作文素材摘抄(唯美精选8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