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意思(唯美精选62句)
发布时间:2024-01-02 10:11:12 admin 阅读:5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意思
1、关于这部书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有一个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韩少功,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了这部书的英文版,他的姐姐韩钢懂英文,之后他们姐弟两人开始合作翻译这部书,并最终出版。所以是韩少功首先发现了这位作家、这部书,并进行了翻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意思)。
2、结合本书后面的章节,昆德拉认为人类在重大事件上所做的决定,往往轻率得可怕。比如因为某位领袖的好恶,几千万人会失去生命;某人因为冲动刺杀了一位政要,导致一次世界大战。生活当中的轻率更是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听见有人因为随便了个专业便从事了一辈子,因为路过某个城市而选择定居,因为一个隐秘的细节决定和某个人结婚。因为只能活一次,我们无法比较做出的重大选择是否正确,当造成恶果时,只能原谅和接受。因此昆德拉写到:
3、这段答案来自——《小说的艺术》。可是扪心自问,那种透彻心扉的虚空,感觉到的是无力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答案。
4、再比如,假如时间回到2009年,我们会去做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去挽回一段感情,有的人可能会重新选择行业,所有人看似会有充分的时间去重新选择或者挽回遗憾。但果真如此吗?所有人都知道房子、茅台、比特币会涨多少,腾讯阿里抖音会有多赚钱、美国会怎么对付中国,未来已经发生过一遍,现在已不再茫然,所有人都具有了明确的目标。于是生活变成了赛跑,资产价格会迅速攀升到离谱的价格,行业会重新洗牌,政治力量会重新较量,对于个人来说,你可能有机会躲过一个糟糕的恋人或上司,但大环境会变得复杂、剧烈和不可控,生活依然不会轻松。
5、引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是丈夫托马斯以及他的情人萨比娜,他们都是“轻”的代表,他们讨厌一成不变,讨厌传统观念,讨厌媚俗。不能接受与任何人有那种一生一世的关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什么意思)。
6、出处:米兰·昆德拉英语书名:《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该作品的原作语言为捷克语,原作捷克语书名为《Nesnesitelnálehkostbytí》。1984年首先在法国出版,法语书名为《L’insoutenablelégèretédel’être》。汉语译本1987年版译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7、昆德拉对四个人有对称性安排,从性格上来说,托马斯和萨比娜属于倔强的类型,特蕾莎和弗兰茨则较为软弱。从爱的角度来说,托马斯和特蕾莎属于重,萨比娜和弗兰茨属于轻。
8、这个命题出现在书中第五部《轻与重》,它其实是第一个命题的延伸。昆德拉写道:
9、轻和重的概念是本书的核心。昆德拉认为人生中存在形形色色的“轻”,只有一次的生命本身就是轻。德国谚语说:“一次等于零”。这样的轻让人无法承受。
10、 我们发现几个词在刚才的讲述中反复出现:政治,性,轻,重。我们可以想一想,政治是什么?性是什么?“生活”与“生命”是不同的两个词,中文中的区分很明确。但是英文、法文中这两个意思是由同一个词表达的,英文是life,法文是vie。我们都活着,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不尽相同。生命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但一讲到生活,就是很具体的。同样,“存在”和“生存”这两个词意义也不一样。有一种“存在感”,是指有一种意义、价值,而“生存”往往给人一种很艰难的感觉,对吧?
11、小说中有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数字“六”对于特丽莎的意义,旧礼帽对于萨宾娜的意义,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托马斯的意义,……与其说他们的“存在”影响并引导了人物,不如说他们本身是人物精神上的一个组成部分。贝多芬四重奏里的“非如此不可”的主题,正象征着生命之重,所谓的重是一种必然,人必得走完所有的路程,才能恍悟为什么“重”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合情合理的东西。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相对的是”能够承受的生命之重”。和托马斯更多地感受到“重”不同,萨宾娜的人生是轻盈的,她背叛一切“非如此不可”的事物——她的父亲、丈夫、爱情、祖国,大量降临于她的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但她却突然发现:四周空空如也。
12、又一个星期天,孩子的母亲再次取消他对孩子的看望,托马斯一时冲动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去了。
13、所以时常,我都认为爱情是厚重的,是可以承载生命的重量的。人活着,都是要承载一定重量的,至少得承载我们自身的重力,它让我们能够坚实地踩在这片大地上。
14、他仿佛闻到了她高热散发的一种气息,吸着它,如同自己吞饮着对方身体的爱欲。刹那间,他又幻想着自己与她在一起已有漫漫岁月,而现在她正行将死去。他突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能死在她之后,得躺在她身边,与她一同赴死。
15、茫茫宇宙,人类其实是茫然的。尽管人类自诩;人“是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但在科学技术带来了奇迹的同时,这“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却突然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他既不是自然(它正从这个行星上一点一点地消失)的主人,也不是历史(它已经从他身边逃开)的主人,又不是他本人(他受自己灵魂中无理性力量的引导)的主人,那么究竟谁是主人呢?这颗行星正在没有任何主人的情况下穿过虚空。这也许正是生命的不能承受之轻,生命其实无所依托。
16、公正地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并非一部装逼小说,它力图要表达的东西非常清晰。昆德拉的拿手好戏是抛出命题而不是讲故事。以小说的形式讨论命题是本书的核心,在笔者看来,这些命题算不上高深莫测,但极具讨论意义。鉴于此,笔者尽量整理出书里较有意思的命题以抛砖引玉。
17、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塌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可是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8、以上便是笔者粗浅地总结了的此书的十个命题,类似的命题书里还有很多,散见于各章之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丰富的书,几乎涵盖了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是他成为经典作品的原因。昆德拉认为小说的创作是保留住人类思想自由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这也是荒谬的,因为“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19、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20、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故事以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的历史事件为时代背景,围绕主人公托马斯以及其爱人特蕾莎、情人萨比娜和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四个主要人物展开,在跌宕起伏、爱恨纠葛的情节里,探讨关于灵与肉、轻与重的永恒命题。
21、特蕾莎选择了生命之重,她心中的爱情是理想化的,肉体和灵魂不能够人为分割。但不可忽略的是特蕾莎在书的最后部分的转变,她逐渐摆脱了这种生命之重而几乎转变为生命之轻。
22、第二个女人是萨比娜,她比托马斯还要“轻”。萨比娜也有许多情人,对她来说,每个情人都不过是过客,当然也包括托马斯。
23、最后,昆德拉说明“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生存方式。
24、现在他站在窗前,极力回想那一刻的情景。却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
25、 前几天,我受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之邀,去武汉参加一次文学交流活动。法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奖,即“龚古尔文学奖”。如果你们不了解这个文学奖,那我想你们一定了解法国作家杜拉斯写的一本书——《情人》,这本书就曾获过这个奖。今年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结果于11月7日公布,4部小说候选,最终有一1部书获奖。但今年,“龚古尔文学奖”同时在中国设立了一个由中国高校研究法国文学的教授、学者组成的评奖委员会,评选中国版的“龚古尔文学奖”。我对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贵文华先生说:“由‘龚古尔奖’中国评选委员会的12位中国评审委员,评选出中国版的‘龚古尔奖’,很有意义。”“龚古尔文学奖”可以说是“诺贝尔文学奖”之外最重要的文学奖之和“普利策奖”、“布克奖”并驾齐驱,甚至更有影响力,这次竟然让中国人来评选选择。无论哪种文学,要有强盛的生命,一定要敞开自己。就像罗兰·巴特所说:“一部书完成了,作者死了。”谁赋予书生命呢?就是在座的各位,是我们读者赋予它生命。此次的“五洲文学奖”与“龚古尔文学奖”评选,我们中国人都参与了,这就拓展了一种新的空间,赋予作品一种新的内涵。就像法国著名的文论家布朗肖所言:“一部书只有在阅读与阐释中才能不断生成它的生命。”
26、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27、 人的一生实际上由两个方面组成,一个是公共生活,一个是私人生活。政治是公共生活的典型,政治是无所不在的。而私人生活往往涉及到“隐私”,这就跟人的身体相关。所以这两个词,一个“政治”,一个“性”,把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提取出来。有趣的是,在一般的理解中,政治都是公开的、高尚的,但是,一说到“性”,你们会发现,它往往是引向内部的、难以启齿的。与高尚相对,“性”一般都被认为是低下的。我们不禁要问:政治与性就一定冲突吗?人难道一定要生活在这种对立中吗?所以,昆德拉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这两个对立的问题直接放到我们面前,而这恰恰就是我们要思考的人生,这同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
28、“同情”一词的意思是,我们不能看到别人受难而无动于衷;或者我们要给那些受难的人以安慰。近义词“可怜”意味着对受苦难者的一种恩赐态度。“可怜一个女人”,就意味着我们比她优越,所以我们要降低自己的身分俯就于她。这就是为什么“同情”这个词总是引起怀疑,它表明其对象是低一等的人,这是一种与爱情不甚相干的二流感情。出于这种同情去爱一个人,意味着不是真正的爱。
29、媚俗屏蔽一切负面的东西,比如“正能量”这个概念就是典型的媚俗,它最早的提出者是宋山木,后因强奸罪入狱,更巧的是这个概念是他用来强奸时说的:
30、作品主要讲述了托马斯与萨丽娜、特丽莎之间的感情生活,它不仅仅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把读者带入了爱情和性两者间。
31、回头再翻这本书,也是想弄明白,究竟什么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2、媚俗的恐怖之处在于预设所有答案,规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美的。萨比娜在参加游行后发现人们都在喊着自己也很陌生的口号,后来她遇到的美国人指着草坪上奔跑的孩子说这叫幸福。她认为这些都是媚俗:口号可能是错的,奔跑的孩子可能成长为连环杀手。
33、“罪恶的制度并非由罪人建立,而恰恰由那些确信已经找到了通往天堂的惟一道路的积极分子所建立。他们大无畏地捍卫这条道路,并因此而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他进一步追问:“如果王位上坐的是个蠢蛋,那么是否只因为他是个蠢蛋就可推卸自己的一切责任?”
34、在特丽莎向托马斯道出自己针刺手指的梦的同时,她不甚理智地暴露了自己曾搜过对方的抽屉。如果特丽莎是另外一个女人,托马斯再也不会与她说话了。特丽莎明白这一点,说:“把我赶走吧!”与之相反,他抓住了她的手,吻她的指尖。因为那一刻他自己也感到指尖痛,如同她的指尖神经直接连通着他的大脑。
35、这部作品使得米兰·昆德拉倾刻之间轰动世界文坛,《纽约时报》曾评论该作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之作。作品发表那一年,即获诺奖提名。
36、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_,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_、_、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37、 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38、他慢慢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却很不习惯。
39、“对天堂的渴望,就是人不愿意成为人的渴望。”
40、不必说,没人同情他,父母都恶狠狠地谴责他:如果托马斯对自己的儿子不感兴趣,他们也再不会对自己的儿子感兴趣。他们极力表现自己与媳妇的友好关系,吹嘘自己的模范姿态与正义感。
41、既然生命都如此轻的无法承受,跟何况那些岁月里的爱情,当然可能说完就完了。光阴里的一转身,这些年的情话,所交付的热情,岂止轻得灰飞烟灭,在宇宙的茫茫时间轴上根本早就时过境迁。
42、抑或他应该制止自己对她的亲近之情?那么她将呆在那乡间餐馆当女招待,而他将不再见到她。
43、为了确保“性友谊”不发展成为带侵略性的爱,他与关系长久的情妇们见面,也讲究轮换周期。期间他总是不被理解。对他最理解的算是画家萨宾娜了。
44、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
45、昆德拉以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为例,说明了幸福和不幸之间没有距离。
46、“人只能活一回,我们无法验证决定的对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上天不会赋予我们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生命以供比较不同的决定。”
47、托马斯先是玩笑式地谴责这些选择了苏共的人:他们应该戳瞎自己的眼睛——接着他便下岗了。
48、韩少功的译作出版于1987年,当时在中国并未引起特别大的反响。直到1989年后,这部书一下子火了,但不是在中国大陆,而是在中国台湾。因为这部书里的历史背景、社会状况与当时中国的现实具有某种相似性。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里写到了很多关于性的问题,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词就是“性爱”。实际上,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对这部书的接受角度是不同的,有政治的、人性的、哲学的,等等。比如法国、加拿大的很多学者就从这部书中看到了对生命形而上的思考。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说,这部书里最重要的东西不在于政治,不在于性,而在于它的叙事方式,在于它的叙事结构。懂音乐的人觉得这部书具有一种音乐性,它用了音乐结构,比如交响乐的结构。
49、这又是一本哲理小说,充满了哲学思辨。该书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视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这部书告诉我们,人最珍贵的是生命,我们不能预示它会怎么样。人生一定要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那种虚无缥缈的理想之轻。书里头有句话:法国的大革命如果不断地发生,那么世界将多么可怕。但即使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它发生了,随着年岁的过去,时间慢慢把血腥的东西抹去。
50、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等众多女人之间的纠缠。如果你只是把它当做一本情感性爱小说,那么我劝你还是趁早放下,因为渣男男主托马斯可能会让你颠覆三观。
51、隐私是神圣的,装有个人信件的抽屉是不能被打开的。任何不曾得助于同情魔力的人,都会冷冷地责备特丽莎的行为。可是,同情是托马斯的命运(或祸根)。他理解特丽莎了,不仅使他不对特丽莎发火,甚至使他更加爱她。
52、她是一个传统的女性,她对爱情专注,对丈夫宽容,对事业认真,对母亲忍受,对善恶分明,她始终恪守着人生的戒尺!认为“灵与肉”不能分割,而这些正是她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53、在小说里,特蕾莎发烧的那一夜,托马斯感觉她就像个篮子里的婴儿漂到了床边,由此萌发了真正的爱。当我们爱上某个人,TA其实和我们心目中那个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只是将TA比作了心中的那个人。用昆德拉的原话来说就是:那个人占据了我们的诗化记忆。
54、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55、再来说说托马斯,他因为前一段不太成功的婚姻,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灵肉分离,只爱上女人的身体,绝不掺杂爱情。于是他拥有了众多的情人,他极尽享受着这种不被束缚的自由。直到遇见了生命中的两个女人。
56、“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将牧歌献给另一个人。只有动物能做到,因为它没有被逐出伊甸园。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这是一种没有冲突,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没有变故的爱。”
57、他和他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离婚时法官把孩子判给了母亲,并让托马斯交出三分之一的薪水作为抚养费,同意他隔一周看望一次孩子。
58、正因为历史的战争没有永无休止地重演,那些事不复回归,所以革命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
59、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60、他应该把她叫回布拉格吗?他害怕承担责任。如果他请她来,她会来的,并奉献她的一切。
61、“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