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唯美精选78句)
发布时间:2023-07-24 12:18:56 admin 阅读:59
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1、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2、摘要:沈从文,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
3、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4、《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5、同样是小说家的聂华苓则意识到:“评沈从文的人很少能看出他作品的现代性。他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很少受到关注,而正是他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他的文字具有了诗歌的密度与质感。”
6、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他就读西南联大时写的文章,甚至毕业后几年内的作品,都是沈从文帮他寄出去的。(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7、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8、沈从文还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他得知一位青年诗人因父亲故去欠债,就卖字帮他还债。
9、在《沈从文评传》的前言部分,聂华苓称:“1936年,中国现代文学巨人鲁迅逝世时,文学界似乎举行了一个非正式的交接仪式。一些读者认为,这位巨人留下的文学空白可能会由沈从文填补。”当时“革命文学”勃兴,“一些读者”显然与胡适相关。
10、夏志清先生隐含的意思是:徐志摩并没读懂沈从文,误将他看成浪漫派,且二人气质均悲观,似易沟通,但沈从文并不是浪漫派作家。
11、 沈从文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15岁随军外出,曾做过上士,后来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匪,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接触新文学后,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12、两个月以后,我们从外地回北京,他患风湿的两腿行动已不便,也衰老一些了。他仍然微笑着,笑得那么自然,那么恬静,无挂、无虑、无求。(1980年6月,北京)(聂华苓供图)
13、《沈从文评传》单向解读沈从文自杀,则有两点难解:其此后更剧烈的变动中,为何沈从文反而不自杀?其沈从文也有过一些不妥当的行为与言论。
14、《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等.
15、爱情是容易被怀疑的幻觉,一旦被识破就自动灰飞烟灭。
16、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苏雪林在一篇评文中曾说沈从文的作品“文字虽然很有疵病,而永远不肯落他人窠臼,永远新鲜活泼,永远表现自己。他获到这套工具之后,无论什么平凡的题材也能写出不平凡的文字……句法短峭简练,富有单纯的美……造语新奇,有时想入非非,令人发笑”……但沈从文的成就,应该超过那些评语之上。批评沈从文的人,很少看出他的作品的“现代性”。表面看来,他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文字,但那是经过艺术家选择、安排之后,和具体的意象组织起来的一种文字——诗的文字。沈从文自己说过:“文字在一种组织上才会有光有色。”他把自己的文章叫作“情绪的体操”:“一个习惯于情绪体操的作者,服侍文字必觉得比服侍女人还容易。”的确,沈从文服侍文字的功力是很深的。他的文字是叫人感觉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叫人五官一起用。
17、在《沈从文评传》一书中,作者对这段历史钩沉粗疏。
18、沈从文曾在信中这样写道:“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是用微笑表现的。”
19、聂华苓,1925年生于武汉,美籍华裔作家。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外文系,1949年随家人到台湾生活。1964年前往美国,任教于艾奥瓦大学,同时从事写作和绘画,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等三所院校荣誉博士学位。1967年,聂华苓夫妇共同创办“国际写作计划”项目,共计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位作家与诗人参与其中。1976年,聂华苓夫妇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聂华苓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评论集以及传记等,部分作品在中国、美国和意大利等多国出版,其中长篇小说《桑青与桃红》被列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20、《自传》难免会有“将过去生活合理化”的问题,似乎此前种种遭遇,都是当作家的一种铺垫。有此偏执,会自动过滤掉生活中“无意义”的部分,强化“有意义”的部分,于是,沈从文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变得“与众不同”且“传奇”起来。
21、1949年3月28日,沈从文把自己反锁在家里,喝了一些煤油,且用刀割开手腕和颈部,被妻子的堂弟张中和救下。
22、此外,在小说中关于主要人物翠翠父母的故事,作者采用的倒叙方式由老船夫讲述呈现。15年前,美丽、多情、善唱山歌的母亲,认识了一个唱歌第一名的茶峒军人。两人在白日里对歌,很秘密地背着忠厚的爸爸发生了暖昧关系。有了小孩后,军士服了毒;翠翠母亲不忍心离开孤独的父亲远走他乡,仍旧坚持守在父亲身边。等小孩生下后,她也为爱情殉情,留下小孩子与老船夫相依为命。在小说中老船夫不仅常在与翠翠谈话时说到死去的翠翠母亲,给翠翠讲述母亲的故事,而且常常产生一些相关联想:“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假如翠翠又同妈妈一样。”“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也给读者一种悲伤的暗示。
23、(选自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室编:《长河不尽流——怀念沈从文》,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8年,第326—329页)
24、沈从文对“现代文明”的一贯强烈批判态度总体看来并不说明他落后于时代、反对社会进步。在他的概念体系中,“现代文明”一词始终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主要暗示的是物欲支配下的都市社会的庸俗生活方式、猥琐精神心理、淫靡道德观念等。
25、面对自己感情的创伤,五明颠了,曾经无意对阿黑许过的承诺真的成为现实,爱人的失去,油坊的衰落,说不明白的雨,形如枯槁的五明此刻才知道“世界上还有眼泪与别的什么东西”。
26、《如蕤》,最初题名《女人》,首刊于1933年8月25日至9月12日《申报·自由谈》。描写一个女学生的经历,超凡脱俗的美貌少女如蕤为了追求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伴侣而奋斗的故事。
27、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代表作品: 《边城》,《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
28、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29、无论是学生还是朋友,沈从文都不存机心,真诚相对。
30、《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起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翠绿的河水,高耸的青山,一位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构成了一幅秀丽的山水画。既让人想起陶渊明笔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桃园,又让人联想到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悠闲恬淡。然而,沈从文要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有这样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重塑民族品格的忧伤。
31、土改时,沈从文多次表示要当“毛泽东时代的小学生”,提出:“要从乡村工作锻炼,自己也才能够在思想上真正提高。目下说来,处处还是小资的自私自利思想,个人打算,而且是幻想多而不切实际,受不住考验的,我要从工作实际中改造自己。”
32、意境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淡化情节,以散文笔法抒写湘西的自然美,水岸边吊脚楼、码头、碧溪的竹篁、白塔等湘西景色描绘细致。形成一幅跃然纸上的山水图。婚礼嫁娶、端午节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构成一幅幅亮丽风俗画。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里,笔调温柔、清新淡远,在淡淡诗意里透出似有似无的愁。
33、沈从文解放后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34、沿着夏志清先生的解读,可以更好理解沈从文与胡适之间的关系——沈从文是胡适在文坛上推崇的自由主义重镇。在徐志摩的推荐下,沈从文与胡适相熟。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得知沈从文与丁玲、胡也频在上海共同创业、办《红黑》杂志失败,胡适便破格聘沈从文去当国文讲师。
35、妻子去世后,巴金流着泪说:“在她最寒心的时候,是我那位30年代的老友给了她人世间的温暖!”
36、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的方案。他常常说,他的创作是建“希腊小庙”“这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我们需注意的是,沈从文所醉心的人性,与五四启蒙主义崇尚的人性是有区别的。沈从文强调的人性,基本不包含理性,是特指自然状态的人性;与浪漫主义者不同的是,他崇尚的自然人性,又主要不是心灵的自由激情,而是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
37、沈从文不如陈渠珍那样彪悍果敢,也没有熊希龄那样的雄才伟略,他性格内向,甚至有些木讷,内心却是三人中最为澄净的。
38、20世纪20年代初,沈从文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重要的短篇小说集有《龙朱》、《旅店及其他》、《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等;中长篇小说有《边城》、《长河》等;此外,还有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烛虚》等。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39、解放前夕,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沈从文的作品被批判为“反动文艺”。他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创伤,被送入精神病院。病态的迷乱中,他不断念叨:“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
40、1930年7月张兆和与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相遇。刚见面时,胡校长不断夸赞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絮述着心中的倾慕。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己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最终感动了张兆和,两人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41、城市和乡村的连接点是“石子船”,通过“石子船”上的船主、拦头、散弟兄等几个人的生活为线索,透视社会和政局的变化,船主听到传闻说|某某d在康村,他心里不时想到自己存在老姑母处的钱,担心自己的钱被弄走,心里忐忑不安,做什么事也不踏实。
42、但是沈从文深知理想的人生形式只存在于“理想”之中,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许多人只看到了人物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忽视了“不悖于人性”,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内容具有理想的特点却并没有完全的理想化,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现实自为自在的人生形式——自然。
43、当聂华苓写下:“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不仅超越了自己的起源,成为一个跨越种族的形象,而且也是一个超越时间的永恒形象……这些小说之所以被写出来,就在于它们‘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为湖泊’。”让人惊叹,人类的心灵原来真的可以沟通,我们竟然真的可以走进另一个人的灵魂中。
44、因苦练书法,沈从文在军队得到了一份月薪4元的司书工作,他开始读文学名著,“最初,他(沈从文)带着反感的情绪去阅读这些批判性论著,他想知道为什么人们,尤其是著名作家,总是热衷给人类的行为找寻错误。对他而言,批评家的解决方案似乎与他们所攻击的价值一样主观”。结果是,沈从文也成了社会批判者。
45、长河,本意为“长长的河流”。《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也是他文艺术水平代表作之一。沈从文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46、《沈从文评传》英文版第一版于1972年由美国纽约传文出版社出版。作者聂华苓是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在华语文学世界拥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沈从文评传》中,作者不仅介绍了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讲述了沈从文从士兵到作家、艺术史家的人生历程,而且还从美学与艺术性的角度,论述了沈从文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对沈从文作品的现代主题、风格和意象进行了评论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读懂这位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
47、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基本主题已见端倪,但城乡两条线索尚不清晰,两性关系的描写较浅,文学的纯净度也差些。30年代后,他的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ruí)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沈从文由于其的创作风格的独特,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48、沈从文通过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沈从文先生的作品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正于先生所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理解人。”《边城》渗透了悲伤色彩,却并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作者也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抒发心中的种种压抑与感慨。而读罢全文,有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无形之中牵动了我感受社会风情的种种变迁。读者丛先生作品中接触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而乐意更深刻的理解人生。而《边城》无疑使其中给予读者丰富精神享受的优秀作品之一。
49、病危的萧珊含泪看着信:“还有人记得我们啊!”二十多天后,她就离世了。
50、沈从文为这篇小说写体积是就声明:“我写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希望小说的读者是有理性的,应该是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之处与目前堕落之处,和在那里很寂寞的人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51、当地掌水码头的叫顺顺,辛亥革命后回乡,有二子,大儿子天保,二儿子傩送,皆身强力壮。当地人民安居乐业,偏安一隅。
52、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53、一是《红黑》杂志失败主要是经营上有问题,“思想上的分歧”并非主因。抓住丁玲在《一个真实人的一生》中的话:“(我)不像沈从文是一个常处于动摇的人,又反对统治者(沈从文在青年时代的确也有过一些这种情绪),又希望自己也能在上流社会有些地位。”该文写于1950年11月,不宜用来解读1928年的情况。1931年,胡也频被捕后,沈从文曾积极营救,并给丁玲巨大帮助。直到晚年,二人才失和。
54、杀人太多,以致大人们已搞不清谁该杀、谁不该杀,便把犯人们牵到“很灵验”的天王大殿,在神前掷筊,两阳爻或一阴爻一阳爻,均开释,两阴爻则杀头。“生死取决于一掷,应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该活的自己向右走去。一个人在一分赌博上既占去便宜三分之因此应死的谁也不说话,就低下头走去”。
55、沈从文以“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表现人性的“常”与“变”是沈从文创作的总主题,这一主题是在对湘西世界的关照与叙述中展开的。湘西社会成为他人性之“常”的载体,又成为使他成为湘西世界的叙述着个歌颂者。城市则在与其无形的对照中,呈现出人性之“变”以后的病态与丑陋。
56、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
57、茶峒山城小溪边碧溪岨处有一户人家,只一老船夫,他的孙女翠翠与一黄狗相依为命。翠翠的母亲十七年前与当地一军人相爱,之后两人想私奔,两人都各有顾虑走不成。于是相继殉情。
58、王瑶先生才华横溢、眼底宽阔,品味与见识均称一代巨擘,《中国新文学史稿》又是他相对自主的创作(因忽视政治标准,该书问世后引起较多批评),却只在第八章《多样的小说》第四节《城市生活的面影》中提到沈从文,在7位作家中列第四(在老舍、巴金、靳以之后),只给了700多字。此后30多年,大陆现当代文学史基本忽略沈从文,当以此为始。
59、守一分热忱之心,无论流浪多远,灵魂总有归处。
60、野花象征着“自然生命力”,乡民把它当成侮辱,插在女人的头上,女人却把它当成荣耀,拿在手里,而璜最终意识到,这“自然生命力”正是他要找的东西,足以治疗神经衰弱。
61、由于是乡下人,沈从文和劳伦斯一样,都认为人的生活必须适应自然的旋律,现代人的毛病是人和自然失去了和谐。但他们所认为的自然,并非哈代作品中那种与人为敌的阴沉的自然;而是元气淋漓、生机活泼的自然。因此沈从文小说里的人物,多半是那种与“自然”相融合的人;“从容地各在那里尽其生命之理”——那就是维持中国人在战争、杀戮、死亡中活下去的自然生命力。
62、沈从文在《边城》中以撑渡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展开叙述,尽管故事线索并行交错,但其脉络十分清晰,使得小说的情节更生动、丰富。小说沈从文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调去抒写自然美。如描写茶峒这个地方时,作者用“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子。(7)”等语言,使作品整体显现出平和、恬谈、优美,像一首婉转动人的甜美的散文诗,处处洋溢着诗的意境和韵味,潇洒飘逸,俏丽多姿。
63、巴金这样评价沈从文:“在朋友中待人最好、最热心帮忙的只有你。”
64、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65、此后,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等住过汉园公寓,焦菊隐、王鲁彦、朱湘、张彩珍、蹇先艾都曾在那里住过。沈从文自己在回忆中就写道:“当时这种年轻人在红楼附近地区住下,比住在东西二斋的正规学生大致还多数倍……共同影响到三十年代中国新文学,各有不同成就。”
66、有很多游客,就是读了这本书,才向往去凤凰古镇旅游。
67、萧萧的命运与许多旧中国的劳动妇女一样,短暂的少女生活结束,就早早地成为了夫家的人,一辈子操劳,传宗接代。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笔调是平缓的,好像作者只是不动感情地娓娓述说,就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就像这平淡的述说一样平淡地结束了,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平淡地开始,平静地结束。
68、 凤凰城墙外绕城而过的清澈河流,是他儿时的乐园,给予他无穷的享受。他与小伙伴在这里游水嬉戏,也常常在河滩上看见被处决犯人的尸体。这美与野蛮的奇异组合,都对沈从文后来的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沈从文十五岁当兵,五年行伍生涯,大部分时间辗转于湘西沅水流域。河水不但滋养了两岸的生命,也滋育了沈从文的性情。所以,他的小说、散文,大都与水有关。可以说,对水的生命体验,培养了沈从文特殊的审美心理,转化成他小说优美的诗意。
69、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70、三位批评家居功至伟,即夏志清、聂华苓、金介甫。
71、②《萧萧》也叙写了作品人物在灰暗人生中对幸福的渴求,从而也寓含了讴歌健全人性的主题。
72、 小说描述了当时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人们,连远离城市文明的乡下苗人都不能幸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愤慨和抗议,那正陷于破产、绝望、挣扎于死亡中的"长河""世界,也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如司马长风所说:"如果说《边城》是散文诗的画卷,那么《长河》不仅具有这些,而且还可以听到时代的锣鼓,监察人性的洞府生存的喜悦,毁灭的哀愁,从而应现历史的命运。"
73、八十岁那年,沈从文终于回了一次凤凰老家。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听着鼓声,他泪流满面地说:“这是楚声,楚声!”这也是他日夜思念的乡音。
74、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沈从文小说边城“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诗意。
75、《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创作的一篇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描述了乡下一个童养媳的遭遇与命运。小说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舒缓而微妙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湘西民风的纯朴,展示了“不悖乎人性”即顺应自然人性的主题意蕴,同时也谴责了旧中国农村童养媳制度的愚昧与野蛮。
76、山中的墓地旁边,立着一块石碑。著名画家黄永玉刻下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77、沈从文墓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高8米,宽9米,厚0.9米,重约6吨。碑石正面,集其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沈从文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