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王阳明心学十六字(唯美精选40句)

发布时间:2023-08-08 12:17:46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心学十六字 1、5)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格物致知,即通过体察事物原理,获得良知。 2、(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3、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

王阳明心学十六字

1、5)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格物致知,即通过体察事物原理,获得良知。

2、(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3、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4、   您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如果您感觉这篇文章触动了您,同时对您的朋友可能也会有所帮助,请转发分享给他们!

5、在践行心学过程中始终牢记心学的三个核心“心即理”、“致良知”(“良知”指的是心,致良知的意思是回归未被私欲蒙蔽的心)、“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一”指的是理,意思是说知行合乎天理、天道,合乎天道就能成大功福泽苍生。

6、“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7、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在安顿人自身的心。人的生命为什么有问题?因为人的心是无限的。人都在时间中存在,每个当下都是带着过去筹划未来。人活在当下的方式是筹划未来,而未来是还不存在的。这表现了心超越现实的无限性,人的烦恼和精彩都从这里产生。我们需要应对的就是这个无限性。

8、达至良知的过程,就是拂去“镜上尘”、复其本体的过程。

9、很多人努力修炼自己的谋略或技巧,目的是为了解别人、掌握别人并利用别人。看起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当这样做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如果自己心中充满种种妄念,那么无论我们掌握多少谋略或技巧,在使用这些东西时都会事倍功半。因为心妄动,人就妄动,事自然也妄动。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11、“致良知”三字,是阳明先生晚年提出的观点,也是他一生思想的最终旨归。阳明先生曾对其子正宪言道:“吾生平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12、●露易丝·海:不了解潜意识,如何活出精彩的自己?

13、《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14、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15、当这颗心足够清澈的时候,便可以常觉常照。不管面对什么事情,都可以照见其本质,并且临事不乱,应变无穷。

16、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7、这是我们心中原本就有的宝藏,这是天地间一个大秘密!

18、王阳明据此而把他的理论传播给他的学生,建立了新的心学,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理论。他认为,真正的“知”,是一定能够“行”的;而真正的“行”,也一定是包含“知”的。王阳明说:“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知与行其实都是一种功夫,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当然,二者既有区别,又是本质一致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和行是不能隔离的,先知而后行是不对的。

19、 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生命的真谛。

20、人所得到的财物、权力,最终都会失去,并不可能永久持有,即使不知道什么时候失去。财物和权力都是有限的事物,而无限的心难以安顿在此之上。即无限的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安顿,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限的,所以安顿自己的心需要超越现实世界,即出世。心不安顿好,人就会产生烦恼。

21、人内心的事,并非是个人的情感,同样是宇宙万物之中的事。如今的白领不一定比劳务工感到幸福。白领想上升到资产阶级的队伍,又害怕堕入无产阶级的队伍,即使收入相对较高,也难以达到财务自由,容易忧郁或抑郁。寻找心理医生有用吗?心理医生的最后一招,药物,最后使人上瘾。而王教授认为,时代强加给我们价值标准、成功目标,解决心理问题,关键在于改变人生态度。

22、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人与人之间有形骸间隔,即肉体上的分离,又有仁心感通,一体之仁,即内心情感上的联系。孟子说的心,不是理性,不是趋利避害,而是一种生命情感。抛弃我们的心,去追求心外的理,将戕害我们的生活。违背自己心的技巧和手段,就是心之亡失。

23、《大学》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在于传授做人做事最根本的道理。宋代儒者借此提出了三纲领、八条目理论。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24、有人说:“既然我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

25、“正,是也”。“是”,含有“存在”之意。如果把“正”作为“存在”来观照,那么这个“存在”就具双重含义:既表示有形有象的事物的“存在”,又表示无形无象的规律的“存在”。有形有象的事物看得见,无形无象的规律看不见,但不管看见还是看不见,它都是“存在”的,而这个“存在”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就是“乾坤万有基”。“见得时,横说竖说皆是。若于此处通,彼处不通,只是未见得”。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字就是“理事不二”,就是“体用不二”。王阳明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这是心学“万物一体”观的极致,因为“无(知)”才能“一”(万物的共性在太虚中一致);只有“无不(知)”才能“体”(良知与万物同感共应)。由此可见,心学真正的功夫体现在“感应之几”上。“写作就是心灵感应。”因为自己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所以在这方面的体会还是比较多的。2018年6月,我在发掘枫桥经验“陵城模式”时,采用的就是这种物我一体即“感应之几”的办法。所谓“感应”,就是建立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几”,作为关捩点,它是取得感应的关键。一开始,我对“陵城模式”虽然比较熟悉,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离开以后,才开始对“陵城模式”“过电影”。午休时,这个“几”突然冒了出来:在当前形势下,“陵城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一定要将其发掘出来!如何找到这个契合点?只要把浙江诸暨市的“枫桥”和山东陵城的“土桥”连接起来并加以开掘,带有本地特点的“陵城模式”就会产生。不长时间,这篇文章就形成了,真是穿越时空“亮点”出、飞架两桥“彩练”现啊!由于时机好、构思新、出手快,这篇文章很快就被各大媒体播报,最后还被纳入中央纪念“枫桥经验”55周年大会专题片,实现了把枫桥经验“陵城模式”推向全国而成为重大典型的目标。

26、人与人之间有形骸间隔,即肉体上的分离,又有仁心感通,一体之仁,即内心情感上的联系。

27、现代社会充斥着财富和权力欲望,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追求永不满足。这一系列的不满足,让人们焦躁不安压力骤升。与之相伴的是犯罪率、自杀率、离婚率、精神病率的不断上升。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颓废,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获得感。

28、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

29、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人生带入深渊。安心工作、努力工作,方是修行。不仅是事业的路,也是人生的路。

30、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积累负面能量,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31、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32、风一吹,水就会起波浪,但是水不会因此增加而减少。烦恼影响我们的心情,心随烦恼而动是正常的,但却不应该陷入烦恼。

33、    人心如不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就可能会出现危殆之事。道心即良心,人人都有良心,良心是先天具有的至善的心。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有诱惑,有欲望,道心常微妙难见。“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就是人心总是动荡不安,道心却常微妙难见。

34、原文: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35、何谓德,用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可以完全概括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的一生都是为了国家的安稳而努力拼搏的,正所谓,他的一生,是光明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智慧的一生。立功呢?功立得太多了,平定了江西赣南数十年的匪患(今天江西赣州的崇义县,就是他取名并设立的),平定了南昌宁王朱宸濠的叛乱,然后到两广又陆续平定了一些匪患和叛军。

36、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归,筑室四明山,号曰阳明洞。故人们称他为阳明先生。

37、“致良知”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达至良知;第二步,启用良知。

38、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时候我们的心无法正确辨别善恶,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解释说那是因为我们普通人的心被私欲蒙蔽,导致它不能完全发挥“知善知恶”的功能。

39、“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夜莺与玫瑰经典句子(唯美精选5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