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唯美精选80句)

发布时间:2023-09-22 11:00:42 admin 阅读:59

导读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1、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1、第三句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这时良知出现了,能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并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心里都能明白。这叫做"良知",如很多时候我们心一动,或者心一痛,就是良知在起作用。但这一步,只是明白良知所在,这还不够。

2、就这么简单?就这么难。反正我就一直做不到。比如明知道睡懒觉作息不规律不好,可是改不掉;比如明知道每天锻炼一小时一定会有个更好的身材,可是做不到;比如没事看看苍老师很不好,可有时候还忍不住……

3、  不去议论别人的是非,在要责备别人的时候,把它当作自己的一大私欲加以克制。

4、相反,如果我们找到自己的“内裤”,找到自己内心明知道不对却还在做的事,去一点点改,去一点点“致良知”,那我们就离圣人近了一步。

5、无事时要修炼心胸气度,要有心底无私天地宽的坦然大气,要多学习培养自己的心智,这样才能提升自己对待事物稳重成熟的心境,静而不慌乱。

6、若违了天理,便与禽兽无异,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7、王阳明的心学代表了宋明理学发展到成熟透彻的阶段,同时也“终结”了宋明理学,他以“心即理”的根本观点使理学发展透彻,认为“天理”就在“心中”,这其实是从内部否定了理学,为明清实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前提。“务虚”理论熟透了,便迎来对“务实”的追求。这是王阳明心学在理学史上发展的“好”处。

8、重要的不是事本身的大小,而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以怎样的态度修行。

9、  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心上,就是:心即理。

10、  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1、第四句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好了,这才落实到修身层面。格物,格其不正使其正,正什么?正心!把心里的邪思杂念都血拼掉,这些都是"人欲",毫不留情地灭掉,还给心体一个纯纯的良知之心。此外,还需要"在事上磨",注重每一个过程自己的心里是否还有"人欲",不断地省察去除。

12、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13、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

14、解析:先生这段开示是讲念头实战的,我一直对念头实战的内容格外看重,因为道理可以说得很对,但最终的检验还是断念实战!念头入侵时,就看你怎么办?断不掉,就被邪念附体,身不由己而破戒。禅宗方面讲到断念,也提到了如猫捕鼠,要有猫那样的警觉性,一定要做到念起即断!先生在《传习录》里还讲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15、王阳明的弟子寻求大道的时候,常另辟蹊径去读一些杂书,和圣人之道无关的书籍。王阳明却只是对他们说,将来你们自然会发现圣人之道的妙处,那时候,自然就会去看圣人之书了。所以,王阳明对弟子看杂书,鬼神志怪之类的书籍从来不加以纠正。

16、而王阳明总揽军政大权之后,上下官场少了掣肘,效率大大提高。仅用一年时间,就清剿了为祸数十年的匪患。

17、这个世界上没有白费的功夫,哪怕是走错了路,那也是收获。

18、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9、所以,王阳明教人的,是如何做个好人,做个高尚的人。

20、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识别的善恶之分。

21、看起来还是有点文字游戏,强调这个知行合一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求其“放心”——把心放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22、  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23、  只要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子不能谈利?

24、但是,良知只是被遮蔽,而不是消失,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还是知道对错的。

25、王阳明当年所受的教育是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心学理论也是用儒学来表述的,当然了,也只有这样当时的人才能接受,才能更好的理解。

26、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格物,意为探究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为)

27、跟随万献初老师“五经”殷商游学之旅,邀您同行……

28、在我看来王阳明心学就是特别实用主义或者说行动主义的。王老师翻来覆去强调的就是,你要先立志,有成圣人的大志向,然后遵从你的内心,去做内心真正觉得对的,改掉内心知道不对的。

29、  敌人气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30、正德十二年,王阳明赣南剿匪,在经过周密的布置之后,王阳明在不费朝廷一兵一饷的情况下,赢得了剿匪十多年来的第一场胜利。

31、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最艰难的时候,就要看人的耐力和定力。王阳明他因为秉公直言,得罪了当时的奸臣刘瑾,被廷杖差点残废。被贬为贵州龙场,大太监刘瑾赶尽杀绝,派杀手暗杀他。

32、  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3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4、首句便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心体,是没有善恶的,不与外物相接触,不动于心,就如《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一般,寂然不动的,这是心的本体,是心的"原始状态"。阳明先生曾说过,早起之时,未与物接,有点类似这种心体状态。若是放在人性论的哲学角度去看,则是"无善无恶论",但这角度写写论文可以,要想领悟则不行。

35、显然,王阳明所谓的“知”即“吾心良知之天理”,其所谓“行”即“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的道德实践。可以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在本质上是集道德、伦理、政治于一体的道德人文哲学。

36、02:免费领,雕刻10000张高清素材,仅此一份

37、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38、解析:这一觉就是最快的刀!这一觉就是安身立命的功夫!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就是最高的断念实战功夫,只一觉,念头就消融了。这个断念功夫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这样才能日臻化境,不管何种功夫,都需要持之以恒地练习,最后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王阳明先生的书籍,良知、本体、天理这三个词出现得比较多,在心学体系中,这三个词都是同一意思,先生在《传习录》里说“良知,心之本体。”在《静心录》里说:“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良知和天理都有表层的意思,但在先生的开示里都指向了本体,什么是本体?本体就是纯粹的觉知,就是佛性、空性、本心、妙明真心、自性、本来面目。有无数个词都指向了本体,本体是圣贤开示永远的核心。你真正悟明白了本体,就一通百通了,看其他大德的开示一下就能抓住核心,否则很容易看得云里雾里的,我最早是从元音老人这里悟明白了本体,也从元音老人这里学到了断念的实战功夫,我无比感恩和永远顶礼根本上师元音老人。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可以告诉你方法,但关键还是要自己去做,断念一定要勤加练习。不管什么邪念入侵,只要你的断念够狠,都能将之瞬间消灭,反之,断念水平不行,肯定会被心魔再次攻破。

39、知识和感情取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头脑清醒,等于获得了那个“正义”。可能这样解释,大家都会误入高中的主观唯心主义。我会用科学来解释。不管我们看不看,花鸟是有的,但是当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东西是用我们自己的主观色彩标注出来的。为什么?用物理解释一下,如果你看到的花是红色的,那花本身是红色的吗?只是花反射红光。我们的感觉器官要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必然会给一切赋予不同的主观色彩。也就是说,我们的知识和感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内在条件,那么怎么可能不是发自内心的呢?

40、心即理: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41、无论是内求真理,还是知行一体,都离不开实践。

42、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43、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

44、  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45、四句教就是心学关键,分别隐含了阳明心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是初学者彻底读懂心学精髓的最佳路径,也是现代人修炼强大内心,应对残酷现实的不二选择。

4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7、通常人们说,做事要顺势而为,但是王阳明用行动告诉我们,无势可借的时候,与其等大势来临,不如自己造势。

48、  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49、第知行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知是行的出发点,是指导行的,而真正的知不但能行,而且是已在行了;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而真切笃实的行已自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了。

50、王阳明指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就是理,也是良知。比如每个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知道老人倒地要去扶,知道遇到小偷要去抓。

51、知乎|百度|北京时间|一点资讯等30多家媒体

52、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53、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54、王阳明对此的修正是“心无体,宇宙的是非即是体”一切外在现象都是内心的体现。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王阳明和基友旅行,一个朋友指着岩石里的花树问:“世界上没有什么,所以花树在山中开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回答说:“当你看不到这朵花时,这朵花和你的心会一起死去;你来看这花的时候,这花的颜色一会儿就明白了;我知道这朵花不在你的心外。”

55、  做儿子的对于父母错误的言行无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56、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7、内容简介: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58、先生曰:“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59、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

60、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静物,如石头、桌椅。植物,如柳树、杨树。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61、先生曰:“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62、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

63、与其等到后来出兵征讨,不可收拾,不如现在就把匪患扼杀。

64、据说,王阳明在六岁的时候便开始阅读朱熹的著作,开始钻研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他曾在他的朋友的院子里对着竹子“格物”了七天,病倒了,但依然并没有能悟到物的道理,弄不清“理”在哪儿。知道他三十几岁时,因上书要求制止宦官专权而被贬到贵州龙场任驿丞,王阳明在龙场日夜静思,才悟出了心学的真正道理。这就叫“龙场悟道”。

65、  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66、换句话说,阳明心学“心外无物”、“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是将人自我修养拔高到了“人之本性”的高度,这里的“知”,是生来就有的“良知良能”,而“行”,不仅要求的是具体行为,更囊括了指导“行为”的“念头”。某种程度上说,王阳明的这种观点,也有批判“心口不一”、“口是心非”、“伪善”等行为的意味。启发:为难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从阳明心学汲取能启发当代人为人处世的智慧,颜小二想说,我们能从王阳明“心外无物”及“知行合一”中了解到,“山花”之所以是“山花”,是我们的“心”赋予了其意义。推而广之,他人的中伤、埋怨,甚至是侮辱,之所以可以对我们造成伤害,在于我们“赋予”了外部世界相关人和事的“伤害”意义。

67、  亲情与生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68、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69、日常生活中,看到小偷偷东西,会去制止;看到孤寡老人行动艰难,会去帮忙等,这即是依本心而行,是良知的表现。

70、  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71、这个词被用的有点滥,通常大家容易理解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要学以致用巴拉巴拉。

72、  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73、这个故事不仅有内裤,还有内涵。我们如果停留在概念层面,去争论什么是良知,是不是人人有良知,就是嘴炮d,就是比赛话术的辩论,没有知行层面的意义。

74、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哲学史、伦理学史上一个重要学派,其心学观念、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心学的核心和精华部分。文章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心学观念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核心理论的阐述,追溯阳明心学的学术思想,回归于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75、王阳明认为,人只有经历了错误,走回正轨的时候,心里才更通透,之前对圣人之道越隔膜,认识到错误之后,就对圣人之道越亲近。

76、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曾经有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就是王阳明绕开宁王主力,攻打宁王老巢南昌。

77、  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78、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79、王阳明,又叫王守仁,是明朝中叶很有名的军事家和哲学家!“立功”、“立言”、“立德”,史上真正的三立之人。何为立功?平定宸濠( chen hao)之乱、平定闽南古藤的暴乱,这只是立功的一部分!他创立的心学,从根本继承和发扬了儒学,将儒学应用到了生活之中。何为立言?流传至今的传习录、当时王阳明授课的盛况,都将他的一言一行传播到了众多的弟子当中,从而流传至今。何为立德?不说别的,单单“良知”二字,就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丝朝气,开辟了新的气象!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格林童话动画片(唯美精选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