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唯美精选100句)
发布时间:2024-03-31 11:13:20 admin 阅读:59
道法自然是讲什么意思
1、(学太极,到同一)正宗陈式太极拳培训学校(室内教学)
2、总的来说,两种版本都能表达老子的思想,区别只是细微的。
3、因为老子整个这章用得都是平铺直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一系列排比,也说的坚实笃定,除非说最后一句的时候突然精神分裂了,否则不大可能偏偏在这里多出来一个言外之意。再与前后文综合着看,“道可道,非常道”,“强字之曰道”……俨然就是学术风范,如此严谨的一代宗师,总不会在最严谨的问题上给我们来点花花肠子吧?
4、《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5、“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
6、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7、南怀瑾先生继续解释说:“所谓自然不是盲目,刚才再三强调,自然非常有规则,一步不能违反。所以魏伯阳真人在《参同契》里告诉我们,道家修炼神仙之道,如科条之不可违。等于法律、科学的定律没有办法违反一样。”(参看南怀瑾《我说参同契》)
8、“自然”中包含着人、地、天、道,四者全在自然之中,存在即自然。不是道的上面另外还有一个“自然”,道在自然中。形象地说,道是自然的灵魂,自然是道的躯体。道与自然,可以分别叙述,但是不可以实际上分离。
9、历史的演变都是道的转化,你必须跟随在转化的边缘,随时随地顺应自然的变化,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10、道也分阴阳,并产生两种气场,两气相互纠缠,却只能相随不能相溶,人类是最聪明的,懂的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你冷我就补热,您热我就补冷,随和了自然的变化,顺应了自然的气场,才能岁岁平安,这就是道法自然,你拧不过道,就要学会顺应道的气场,缺阳补阴,缺阴补阳,中西医的诊断也是用的这种方法,才能对症下药。
11、当代著名的文化学者南怀瑾先生对“道法自然”的解释通俗而又深刻。南怀瑾先生也将“法”解读为“效法”,但他对“自然”作出了更仔细的解释,他说:“我们现代人读《老子》,认为自然就是自然科学的自然,古文不是这样读,我们现在的自然科学是借用老子的观念。‘自然’两个字原来不一定是合在一起的名词,道法‘自’‘然’,是说它自己当然如此,它的自体当然是如此,不要再问了,不能问下去。等于宗教讲的一样,不要追问上帝是谁造的,信就得救,不要问,再问下去问不到底了。”
12、第关于“道”“法”和“自然”的含义以及“道法自然”的真正本意。
13、“道法自然”的影响如此之大,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影响深远的命题,众所周知,这一命题是由老子提出来的,是《道德经》中的至关重要的命题,那么,这一命题在文本、语境和含义方面到底是怎样的呢?
14、“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第五十一章)
15、“我命在我不在天”是道教的又一重要教义。原意是说人的生命长寿与否取决于自身,并非决定于天命。泛指命运并非掌握在别人手中,即我命在我,而富贵不在天。儒家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道教说“夺天地之造化,与天地同寿”。
16、综上所述,“道法自然”的真正涵义是,作为原初混沌、万物本原的“道”,所坚守的是顺其自然的法则,即纯凭本然、自化自定,以不断自我发展为自身的根本“元则”,本然而自然。所以说,老子是以“自然”来描述“道”的至高无上的自我原则。
17、比如尼采晚年人渐渐变疯与他人不注重顺应自然有关,尼采意识超前又很少与现实妥协,他没充分认识到社会主流意识的力量已强大到可去掉他这异端的命的,什么理想不理想的,让自己活得好比应该如此重要得多,为自己的理应该放在首位。
18、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19、《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20、不同语言、概念的系列是完全不一样,不要把“美元”的“元”和“人民币”里的“元”混为一谈。
21、“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22、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23、 上述四层关于“道”义的阐述中,第三层规则或常理层面之道与法律之法是相通的。法是对常理常识常情的一种规范化,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这种刚性规则得以实施。而作为规则或常理之道更多的是一种自然法层面的东西,或者道之规则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否则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常理之道是社会生活之道,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是一种普遍认同的社会规律或习俗习惯,受到伦常关系的制约。
24、原文节选: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答:圆顿止观就是果乘的法门,实际上就是“大圆满”的法门。一般的止观,都有一个所观之境和能观之心,我们要观想一个世界出来,慢慢去进入一种观境。圆,就是不偏,圆融通透;顿,就是没有时间相,当下就是。这个圆顿止观就是直接契入实相、法界,在实相、法界里面,没有能观和所观的二元性,没有时间的分别,也没有空间的分别,一切都是,一切都好,当下安住,没有问题,不求解脱,不断妄想,智慧本具,一切如是。实际上我这几天讲的直指法要都是这个东西,你去体会就行了。
26、“人法地”很容易理解,人生存于五行运转的大地,人必须遵循五行的原则,即使遨游太空也必须生存于地球的条件之中。
27、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28、人类的气场一乱,五脏就会愤怒,失控的人性是无法做出善意的决择,所以老子让我们从道德经中,学道,修道,明道,顺天意,懂规律,在道的变化中不断的改变自己,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适者生存。这就是道法自然的规律,你如悟透了道德经,一生就不会胡作非为。
29、讲到这里,我曾经一再强调,我们后世之人读古人的著作,常常拿着自己当代的思想观念,或者现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一知半解地对古人下了偏差的注解,诬蔑了古人,这是何等的罪过。读什么时代的书,首先自己要能退回到原来那个时代的实际状况里去,体会当时社会的文物风俗,了解当时朝野各阶层的生活心态,以及当时的语言习惯,如此掌握了一个时代文化思想创造的动源,看清这个历史文化的背景所在,这才能避免曲解当时的哲学思想和文艺创作,并给予正确合理的评价。
30、庄子人生哲学最精彩理论“逍遥游”,其深层哲理是“道法自然”。
31、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王弼本的“有物混成”,在楚简本是“有状混成”;王弼本的“人居第一”,在楚简本里是“王居第一”,区别不是很大,前者的“物”指原初状态的事物,而后者讲“状”,似乎更能准确地表达老子对于原初本原状态的描述,因为以“状”来表达,更能体现成“物”之前的混沌状态,所以在《道德经》中有“有生于无”的说法。
32、“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最早提出的观点,其真正的意思是: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是“自然无为”的,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
3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以及“自知之明,慎终如始”等等。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名言警句,其实都是出自老子之口。从公元前的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被称为是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东西方的文明区域都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更是达到了高潮。在中国出现了像孔子、老子、庄子等这样的诸子百家,在古代印度出现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古代希腊则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家。其中我国的老子和孔子被美国的《时代杂志》列入历史上100位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列。
34、要了解道家,必须理解老子的思想,而要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须读懂《道德经》,而要读懂《道德经》,就必须清楚“道法自然”的真正含义。
35、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指的是道的根本就是自然规律。对这个“自然”两字,我们的理解应该突破语言定义的枷锁,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自然,而是指的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是人体内部和人体外部所有世界的总和。
36、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将“至乐者,应之以自然”,并主张人生的目的就是任其自然。
37、但是我们大家把“道法自然”理解为要遵循自己本来的样子,然后呢,自己本来的样子就是一觉醒来抻懒腰的样子。因为世人最自然的时刻,最轻松无碍悠然自得的时刻,就是刚刚从睡梦中醒来下意识的做什么事的时刻。或者稍微有点觉知力,就是自己照着镜子看自己的时候。我们都把镜子里的我当做自然的我,然后就本着“道法自然”的教导,遵循镜子里的这个我的一切欲望和愿望。
38、“地法天”也是这样,天之六气与地之五运相互作用,天运地行。天的条件决定了地的层次,地球与火星所处的天的条件不同,地球五行齐全而火星五行不全,故火星荒漠而地球上万物芸芸!
39、老子应该正是观察到了不同气候、地形、水土塑造了不同地域人们各具特色的样貌、性格与习俗,才总结了这句,人法地。至今看来,仍然是一语道破天机。
40、这段是《楞严经》探讨万法之真如、性体时所说的,讲“非因缘”就是真如之性体不是因缘造成的,因缘是生灭法,真如不是生灭法,当然不是因缘所成;有因缘的话,就是生灭法嘛!“非自然”,印度有一派叫做“自然外道”,就讲天地万物,你不要去搞这个因啊、果啊,一切都是自然生的,这是一种哲学观念,与佛教的因缘生法是相对的。既然前面说真如性体不是因缘所生,那是不是就是无因无缘而自然生的呢?当然不能这样说,真如性体是“非自然”,不是那个自然外道所说的自然。
41、就这样老子沫沫叨叨所说的遵循空性的《道德经》,变成了世俗人遵循欲望争取利益的《道德经》。所以本质上,大多数假装宣讲《道德经》的人,都是在给世俗人的欲望涂脂抹粉,都是魔鬼在给自己画人皮。
42、”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讲述过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说的是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他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的跑丢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说,老爷子您可千万别上火啊。没想到这老头一点也不着急,说:“没准这也是一件好事呢!”大家想这老头一定是老糊涂了,家里丢了东西怎么能是好事呢?可是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不仅自己回来了,还领回了一匹骏马。邻居们知道后都向他表示祝贺,说您这回真是天上掉馅饼,捡了大便宜。可是老爷子看起来一点也不高兴,还说,没准还是个祸害呢。果不其然有一天,这老翁的儿子骑着那匹骏马出去,结果马受惊了,把他儿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大腿都摔断了。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说真是太不幸了。没想到这老头儿很淡定的说道:“这可能是个大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应召入伍了,靠近边塞的居民十之八九家里的儿子都在战争中丧命了,唯独这老翁的儿子因为腿断了就没有去打仗,所以保全了性命。这就是那句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盈而缺月亏而盈,福可以转化为祸,祸也可以转化为福。
43、“天法道”,意思是:宇宙运行的是以道的法则为法则。
44、道法自然,道本来就是自然中存在的,它是自然的底层逻辑,自然与道,就等于是算法与应用之间的关系。道与自然是一体两面,没有离开道的自然,也没有离开自然的道,他们是互相依存,互相证明,互相师法,互相转变的关系。
45、第二板块:佛教实修(心理——人与实相的和谐)
46、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47、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48、《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49、“自然”从一般词义上看,指天然,非人为,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指自然界、客观对象等;指自由发展、自生自长;指理所当然、发展有据等。而老子使用“自然”这个词并不是专门指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也不是专指理所当然等。在《道德经》中,老子在多处谈到“自然”,其含义不完全一样,除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段话谈到“自然”之外,至少还有四处谈到:
50、 老子所处当时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所以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51、第二句主要是说,少发号施令,使其自行发展。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这都是天地本性所决定的。其“自然”的含义指的是自我发展、自我演变。
52、“地法天”:地球运行的法则是以这整个宇宙运行的规则为法则。
53、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54、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无为而治”,其哲学根据是“道法自然”。
55、然而,“道”又是天的依归,所以天也是效法“道”的法则周流不息;“道”是化生天地的万物之母,其性是无为的,其发展变化是自然而然的,这又好像“道”是效法“自然”的行为,因此说“道法自然”。实际上“自然”是“道”的性,“道”本来就是自然无为的。
56、历史的惨痛告诉我们,你必须勇往直前,接受并顺应这自然变化的局势,谁也阻止了新事物的变化,这是自然规律,你不快速学习接受这微妙的变化,就会像猪一样,任人宰杀。
57、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
58、人们称赞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诀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在历史的回忆中提供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参照,寻求解决当代环境危机的新的思维方法。它不仅为今人解决此危机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同时补充和修正了西方长期以来流行的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之缺陷与不足。
59、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纷然驰飙欻,上采空清蕤。
60、•诵晚课容易把鬼招来?关于在家居士,是否能持诵道教晚课略述!
61、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道家让人想得通”的道理,想得通的前提就是顺,顺应天时,顺应世事。人生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所以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调理心态,坦然面对,顺而通变,顺而通达。像水一样通而无碍,总能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发挥作用的形式,这样既顺应了时事也是顺了自己的心。如《云笈七签》所说:“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有了这样的人生智慧,无论生活顺逆,都能做到像陶渊明所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62、要准确理解“道法自然”的含义,就必须完整理解“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段落!
63、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64、“道法自然”,就像人的精神和躯体的关系那样,精神主导躯体,躯体承载精神;躯体离不开精神,精神也不能实施躯体所不能实现的行为。精神可以支配躯体跑步跳跃,但是不能使人的躯体飞翔;精神可以支配躯体游泳,但是不能使人的躯体像鱼那样生活。
65、道生天地,天地中有道;天地之“法”随宇宙之“生”而来,生成而法成。宇宙生成后的道,运行于生成后的宇宙。生成过程中的宇宙,和生成后的宇宙,都是所谓的“自然”。
66、显而易见,南怀瑾先生对于“道法自然”的解释,所强调的是“道”的“自己当然如此”,是“他自己本身必然一定是如此”,没有原因,不可追问,本然如此。这指出了“道”的自因、自成、自本、自根的本性。
67、长期以来,有不少佛家的著作,批评道家是“自然外道”。因为他们看到老子讲“道法自然”,便自然而然地将二者联想在一起。其实,印度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与佛教对立的几十种哲学思想,尤其当时同释迦牟尼佛影响一样大的几个大学派之专讲“唯物思想”的“自然外道”,和中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的自然,并不相关。二者并未结为姊妹道,或者兄弟道什么的,并无彼此互通声气之嫌。
68、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其本身。而我们科技的每一次的进步都以为自己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掌握了这个世界,是绝对的真理,然受制于自身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再迈一步的时候,又自嘲自己停留在某种固定的思维中几百甚至上千年?
69、第二种是指“法则”。王弼明确说:“法,谓法则也。”人、地、天、道都不能违背法则,所以,王弼说:“人不违地,乃得全安”;“地不违天,乃得全载”;“天不违道,乃得全覆”;“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
70、但是既然这个文化传承下来了,我们就可以举一反把这句话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实际中去,从中得到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71、《道德经》中,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话,人们对其“法”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效法”。如河上公的解释就是采用此义,他强调人效法地,安静柔和,劳作而不怨恨,有功劳而不自傲;地效法天,湛泊不动,施舍而不求报,让生长万物,却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不言,让万物自成。而道无所效法,所以自然而自然。(参看《河上公章句》)以“效法”之义解“法”,这一解释流传很广。
72、 河上公注:“人当法地安静柔和也,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也,有功而不制也。天湛泊不动,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道性自然,无所法也。”王弼注:“法,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也;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用智不及无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无形,有仪不及无仪,故转相法也。道顺自然,无故资焉;地法于天,人故象焉,所以为主,其一之者,主也。”可见,“法”此处并非法令制度,而作动词“效法”之意。《道德经》第25节中,老子第一次提到“法”字,据帛书记载,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为,道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并不是把道与自然对立起来,道是终极的、绝对的,没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这一概念在老子的学说中一般有三方面构成,即一是不干预,自由发展,二是不勉强,三是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73、这里的“自然”不是一个实体,跟那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不同的,前面人、地、天、道这是四个层级,而自然不再是一个新的层级了。如果说自然是一个层级的话,那么“自然”就是比“道”还要高一层级,这是说不通的。道之外不可能再有更高的层次,那就变成五层了。你联系上下文来看,五层也是说不通的,因为前面讲天大、地大、人大、道大,讲“域中有四大”,你加了个自然就变成“五大”了,这不就乱套了吗?
74、古籍老子五千言是以天地运行出来的自然運動着的存在而人类求生存下去才有可资利用的各种各样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存在来用劳动创造财富来解决人类自己生存下去的需求问题的著作!其中没有教任何人去作为任何事情的内容 ,只有事实存在链的相关揭示就放置在著作之中!有一种信不信由你,去作为不作为也由你自己选择!……
75、所以,无论是《道德经》还是《德道经》,各种版本都表明“道法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
76、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道以自己为法则。
77、(同一太极在南山分校)西安市长安北路8号省体育场东门北侧50米陕西省高速大厦20楼(南电梯直达)
78、 “德”:“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因此由道进入德是由自然秩序同向社会秩序的一道屏障,即转而论述人的行为规范。德与法都是规范社会与人的行为的约束力量,但在老子那里两者有不同的地位。老子认为,上德的本质与道之德的本质同于因此上德源自于“道”。老子所言之德也不同于常人所言之德。第三十八章载:“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儿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
79、扯远了,还是回到“大爆炸”。奇点爆炸的一个普朗克时间(即理论最小时间单位)之后,产生了空间和时间以及现在作用于万事万物的物理定律。这个状态,正好对应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生一”,这个一就是那个四维时空,也就是一切规律,也就是这个宇宙。我们之前讲过宇宙的定义,这里再强调一下,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所以,宇宙就是整个四维时空,当然包括时空本身以及其中的万事万物。
80、(交通):坐车(20222237079090999教育专线等)含光南路口(二府庄)下车;开车:楼下有停车场(下午下班后免费停车)。
81、所以有的道家人士就批儒家,说儒家是偏重于现实的社会关怀,这个层次是在后天世界,没有回到先天大道里面去。在道家的语境中是这样的。
82、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人类提出自然法则。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83、不难看出,老子用“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也很少指自由发展,更多的是强调不勉强、不强迫、不干预、不扰乱,不以原则、理念或意愿去干涉,而是任凭其自然而然地生长、运行和发展。
84、道教“抱朴”的方法固有多种,但取其最上者是效法水的品德。太上道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我们可以从再平常不过的“水”中领悟道的本质,体会道的特性,因为水性柔弱、居下不争、滋润万物。所谓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居善地”,品德高尚而自甘居下,只求滋养万物,不为天下之先;“心善渊”,心境如水般清澈幽深,可鉴纤尘、可容一切;“与善仁”,施恩不求报,无索取之私心,是乃仁慈;“言善信”,信誉如水,虽柔弱却有无往不克之坚强;“正善治”,顺势而行,随机而变,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事善能”,水之为用,尽其所能,没有丝毫保留;“动善时”,因四时不同而变换形式,以达到利益万物的最大化。此七德,皆出于自然,与物无争,所以没有过失,所以近于大道,堪为天地间最完美的品德。
85、 四是方法层面之道。如第五十九节,“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86、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87、“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这是南华真人在区别天道与人道时所言,“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天道自然无为、无目的、无意志,而人道与天道相去甚远,是有为之道,是相伴着人类的欲望膨胀和自我意识增强而建立起来的后天之道,是人类自然天性被蒙蔽后所形成。以这样一种带着私欲的心态面对生活,自然会“心为物役”,并且“心为物累”。要想去除内心的这种执着,法天道而行,太上道祖宣示了这样一种方法,即“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是指人们本性的原始状态,即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之时,简单而纯粹、质朴而无华。而“抱朴”,就是去除后天之伪,复归于朴素之道。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之大患,在有智慧之人耽溺于私欲,日出其智慧以扩张其溪壑无厌的物质生活,……道家欲救此病,故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为教”。可见这确实是一剂救世良方。
88、 李约注:“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是谓“域中四大”。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凡言人属者耳,其义云“法地地”如地之无私载。“法天天”,如天之无私覆。“法道道”,如道之无私生成而已。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例也。后之字者谬妄相传,皆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则域中有五大非四大矣。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天地无心,而亦可转相法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道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支离决裂,义理疏远矣。高明也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认为,李说虽辨,而历代学者多弃之不用或谓“乃小儿牙牙学语”单词重叠,非老子之。虽说不词,但确为古之一说,况且如今尚有信从者。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所言非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而谓人,地,天皆法于道也。若此句法如四十二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此虽谓“三生万物”不言而喻,生万物者当为“道”绝不会理解为生万物者“三”耳。
89、第《楞严经》讲的“非因缘、非自然”是什么意思?
90、谈论《道德经》最经常讲到的命题是“道法自然”和“自然无为”,“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更多地具有形而上意义,主要阐述“道”的自然而然、自化自成的本性,是对天地运行的本性和内在根据的揭示;而“自然无为”的“自然”却更多地偏重于政治意义,这与《道德经》既是哲学书又是政治谋略书的理论意义有关,老子的道家学说既是哲学理论,也是政治谋略学,老子将道学理论应用于政治学,把“道法自然”演绎为“自然无为”,他说:“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老子强调圣人或君王在治国理政时必须坚持“自然无为”的原则。
91、 老子之德与孔子之德有区别,同时也不同于“礼”,但是世俗之法与礼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礼法之间是合为一体的。孔子之德在老子看来是属于“下德”范畴,是属于人为规范的领域,而老子认为,上德表现为无为,即不去考虑德与不德的问题,反而是最大的德。
92、印度当时的自然外道,属自然学派,其所谓的“自然”,完全从物理观点而说。但是老子的思想绝非如此。近代中国翻译西方典籍,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统称为自然科学,这是借用老子的名词,我们不能因此便认为老子说的“自然”,就等同物理范畴的自然。将老子的思想硬往上套,这是指鹿为马,栽赃前人,非常没有道理的。
93、“天法道”,道生天地,道运天地,道决定天地,故天的运行遵道。
94、令我洞金色,后天耀琼姿。心协太虚静,寥寥竟何思。
95、所以圣人都懂的尊道,守道,悟道,修道,最后明道,也许,人生就是一个空间修行的过程,能不能修成四维或更高境界,全靠个人修道。
96、 当然由王到地、天,最后到道、自然,叶海烟先生认为,这一层层递进之中也有超越之意在其中,也即“法”可以扩充为“归向”、“超越”的意蕴,而不止于“依循”、“效仿”。
97、“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参看《德道经》熊春锦校注本)
98、道法自然,是主张无为而治,任何事都要懂得中庸之道,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就好了。
99、老子之道是一种特殊之物,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人们无法确定其名,以“道”相称。道不仅指“道路”“途经”等,还指代“方法”、“技艺”“常理”、“思想体系”等。而特殊之物主要是从具体之道层面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