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菜根谭为什么很少人看(唯美精选87句)
发布时间:2023-09-12 11:17:56 admin 阅读:59
菜根谭为什么很少人看
1、面对欲壑纵横、人浮于事的现状,人总得为自己闭门、闭口或闭心。不乱于心,方能将最纯朴的快乐尽收心底。(菜根谭为什么很少人看)。
2、那么,你可能就会陷入怀疑生活,怀疑人生的境地,感受不到人生的乐趣。
3、因此,很多刻意表现自己看破的人,未必是真看破,他只是还没有机会放荡。
4、释义:处在天下太平时期,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要宽厚和严厉互用。(菜根谭为什么很少人看)。
5、不要让那些无谓的思虑持续的停留在心里,人心本来平静,何必自寻烦恼?较劲的人生不值得过。
6、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7、勤者敏于德义,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贪;俭者淡于货利,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君子持身之符,反为小人营私之具矣。惜哉!
8、每个故事都配有符合故事情景的插图,帮助孩子理解故事。
9、优人傅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10、全书都是用浅显的话语教会了孩子为人处世、人格修养!6岁以上的孩子完完全全读得懂,学得会!
11、这句话流行的解读是这样:酒足饭饱之后再想想那些美味佳肴,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亲近女色之后再去想那淫乱之事,便会觉得兴趣全消。
12、释义:知道了做事有成功就必然有失败,那么求取成功的心愿就不要太执著;知道了有生就必然有死,那么对于自己的养生之道就不必费尽苦心过于强求。
13、其实,怎么归类并不重要。《菜根谭》是一部关于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别人,怎样对待世界的书籍,书作者洪应明虽自称还初道人,写下的却是一本儒家通俗读物,而他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过程中又将儒释道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无论是想治国平天下,或者只做为修身齐家,此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14、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见。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
15、释义:人的心体变化,跟大自然的变化是一致的。人在一念之间的喜悦,就如同自然界有景星庆云的祥瑞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愤怒,就如同自然界有雷电风雨的暴戾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慈悲,就如同自然界有和风甘霖的生生之气;人在一念之间的冷酷,就如同自然界有烈日秋霜的肃杀之气。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天有风霜雨露的变化,又有哪些能少了呢!人的喜怒哀乐只要能像天空中的风云雷电那样,随起随灭,那么,人的心体就能清净明亮,没有障碍,就能与宽广无边的天地相通了。
16、事稍拂逆,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清。心稍怠荒,便思胜似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17、《菜根谭》不囿于一家之见,而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体,
18、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感动无数人)
19、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20、有时候人与人的差距就这么一点,有的人和自己较劲,和他人较劲,和命运较劲,却忘了眼前,人生艰难处如空中走钢索,心无杂念的人才能更胜一筹。
21、正所谓:经典处处在,国学时时存。可以说,孩子学习国学文化对学业和成长都是很有必要的。
22、李嘉诚曾给自己的儿子开出了一条训词:“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古往今来多少成功者,都是从中领悟处世之道。
23、作家孙睿在《跟谁较劲》里说过:20岁,跟学校较劲;25岁,跟老板较劲;30岁,跟自己较劲……
24、不论古代,还是现在。智慧、能力、毅力、勇气、魄力等,远远超过男性的女性同胞,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25、“言多必失”是每个时代都不会褪色的箴言,试问又有多少烦恼浮躁不是从口而入的?
26、佛印就说:“因为自己是佛,看别人才会像佛,自己是粪,看别人才会像粪。”
27、所以说,这套书的含金量和受欢迎程度远不是一般的国学读本可以相提并论的!
28、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29、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30、释义:发觉被人家欺骗不要在言谈举止中表露出来,遭受人家侮辱时也不要怒形于色。这其中会让你感到无穷的妙处,也使人一生受用不尽。
31、这样的人,一旦,真有机会让他近距离接触红尘的“诱惑”时,他可能是最痴迷和最看不破的那种人。
32、你不能控制自己的遭遇,但可以控制自己的心态。
33、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在你没经历饱腹、色欲时,你别表现出一副万事皆空的假成熟:唉,它们不过如此。
34、第前后看不出有什么逻辑关系。因为,这种解释的核心结论是:学会事后反省,就可以破除之谜,回复聪明本性,做到“性定而动无不正”。那么,请问,前面说吃饱了就不想吃的事了,色过了,就不想色的事情了,怎么就得出只要事后反省了,就能“性定而动无不正”的结论了呢?你会不会有一种脑袋发懵、断线的感觉?
35、所以,假如人们常用事后的悔悟,来对一件事的开端作判断参考,就可以消除一切执迷不悟,恢复聪明的本性。能做到这一点,就会真性坚定,做事情也就不会偏离正道了。
36、释义:可口的山珍海味,都像糜烂肝肠、腐蚀骨肉的毒药一样,不能吃得太多,只吃个半饱就不会伤害身体;称心如意的事情,都是损害身体、败坏德行的媒介,不可享受太多,只享受一半将来就不会后悔。
37、释义:上天给一个人聪明圣智,派他教导一般人的愚钝;可是世上一些人,反而喜欢卖弄自己的才华,来暴露别人的缺点。上天给予一个人财富,派他来救助众民的贫苦;可是世上一些拥有财富的人,却仗恃自己的财富来欺压别人的贫困。这些人,真是违背天意该受到惩罚的罪人。
38、好言者,是非多。谨言慎行、适时闭口,也是取静通途之一。
39、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40、难点注释下还有整段白话译文,让孩子便于理解,轻松阅读。
41、可是,又有多少人的反省,是真正能让自己走出失败,走向“性定而动无不正”的境界了?现实中,很少。
42、释义:岁月本来很长,可是那些奔波劳碌的人自己觉得时间很短促;天地本来很辽阔,可是那些心胸狭窄的人却把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春花秋月本来是供人欣赏调剂身心的,可是那些奔波辛劳的人却认为这是一种多余无益的东西。
43、家长们也完全不用担心孩子看不懂这些内涵丰富的处世格言。
44、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45、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过。”
46、释义:衰败零落的景象往往是在很早的繁茂时就种下祸根,机运转变的种子多半是在零落时就已经种下。所以君子应当在平安无事时保持清醒的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时应当拿出毅力咬紧牙关,坚定信念继续奋斗,以求事业成功。
47、正如儒家忠恕之道所提倡的:有向学之志的人,必能取得某种成就;取得某种成就的人未必每件事就符合原则;做每件事都要呵护原则的人,未必懂得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48、也许有人会批评:抱朴守拙是不够进取的表现。然而这种“不进取”,恰恰是最进取的人生态度。
49、低调,不是压抑自身的欲望,而是自然而然,修养品性,“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能为人着想,能顾全大局,能合作共赢。更进一步,让自己拥有超脱欲望、淡泊名利的胸襟。
50、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51、从这个故事给孩子讲明儿女爱父母是天性,要懂得孝敬父母。
52、正是因为他所有的淡然其实都是基于一种“事后之悔悟”,即,他的悟是一种基于真实、客观、现实的经历之上的悟;是一种经过了实践检验的真知灼见;是能真正解决大问题的大智慧。
53、所以说,你想要遇见什么样的人生,首先就要用什么样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54、释义:夸赞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的文章,这都是我们靠外物来增加自身的光彩。却不知道内心洁白晶莹,不丧失纯朴善良本性,即使我们在一生之中,没有留下半点功勋,没有留下片纸只字的著作文章,也有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的真实所在。
55、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56、不一定非得是贯古通今、谈笑风生,但至少有点幽默、热爱生活。粗茶淡饭不要紧,朋友散场没关系,和有趣的人一起,一壶清茶、一盏小酒,可饮风霜,可温喉。
57、然后,用“事后”的认知体验来破除后来的“痴迷”(而不是用事前猜想、臆想来假装自己已经修炼成道)。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破除痴迷,做到性定而动无不正。
58、抱朴守拙,看似不进取,实则以退为进,是最稳健的进取之道。
59、静下来之后,心里面是不是有一丝杂念,这个杂念太多了,影响自己正常做事情。
60、齐白石不仅艺术精湛,而且以长寿著称。他总结自己的作画之道、长寿秘诀,就是不耽于空想。他自述每天都必须要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不断地思考问题。他宁愿不动脑不费神也绝不空思,长时间训练后就能下笔有神。
61、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
62、钱钟书的围城里写过,青年夫妇若蜜月旅行一个月回来仍没有彼此厌恶,保证不会离婚。一个月的旅途颠簸,缺点一览无遗,若是无聊乏味的伴侣,必然将生活推向庸俗索然。
63、不仅如此,在最后更是加入了点评!让孩子对每一句、每一段名言警句的认知达到清晰和深刻,一句句、一段段的学习下来,相信孩子们都能读有所语,学有所用。
64、《菜根谭》:人活一辈子,记住两句话,万事看开,福报自来!
65、释义:一个人整天太闲,一切杂念就会在暗中悄悄出现;整天奔波劳碌不堪,又会使人丧失纯真的本性。所以,凡是有才德的君子,既不愿使身心过度疲劳,也不愿整天沉迷在声色犬马的享乐之中。
66、最后在一颗菩提树下悟得正道,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成了一个伟大的修行者,被誉为“菩萨”,意思就是“被灵性照亮的人”。
67、释义:当歌舞盛宴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广阔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做到猛然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在夜深人静时仍然忙着应酬,已经坠入无边苦海尚不自觉,这种庸俗之人说来真是可笑。
68、所以要把杂念清除掉,因为你的心已经被杂念所控制了,这样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现在有些人被杂念控制了自己的思想行为,有些人受外界的影响特别大。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这些杂念控制得太多了,导致我们做人做事有很大的问题。
69、为人处世应懂得对待小人称赞之言,切不可沾沾自喜。“宁为小人所忌毁,勿为小人所媒悦。”《菜根谭》的这句警示名言应当谨记,这样方可在处世中游刃有余。
70、“真妄毕见”有两层意思。“真妄”是什么意思?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有很多的想法和念头?有没有任何价值?
71、回复4收看:色难.........你敢看吗?
72、释义:世人都认为能满足心愿就是快乐,可这种愿望常常被快乐引诱到痛苦中;达士平日能忍受各种横逆不如意的折磨,在各种磨炼中享受奋斗抗争之乐,最终换来真快乐。
73、释义:以声色歌舞娱人的妓女,到了晚年如果能从良嫁人,那么,她以前的妓女生涯并不会对后来的正常生活构成妨碍;可是一个一生都坚守贞操的妇女,到了晚年由于耐不住寂寞而失操守,那么,她半生守寡所吃的苦就会付诸东流。俗话说:“评定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关键是看他的晚节。”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啊!
74、在庄子的故事中,南海的主宰名叫儵,北海的主宰名叫忽。儵和忽,都是快疾而急于求成的意思。汲汲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重结果不择手段,甘于被“大跃进”的思想所奴役,往往弃置初心,让人模糊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75、有些人为了坚守所谓的道德圣洁,宁愿平平淡淡一辈子,穷一辈子,也要坚决与“污流”划清界限,以至于自己和家人生活都成问题。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个人有节气,是个好榜样。
76、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77、释义:在万籁俱寂中保持内心宁静并非是真正的宁静,只有在喧闹环境中还能保持内心的宁静,才算是合乎人类本性的真正宁静。在歌舞喧嚣中得到的乐趣并非是真正的乐趣,只有在苦难中寻求乐趣,才算是合乎人类灵性的真正乐趣。
78、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79、身处一个喧嚣的时代,即使不想说话,很多时候也不得不说话。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定力。沉默寡言,看似是“拙”,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80、《菜根谭》将重构社会文化心态的起点放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身修养之上。他要求人们“昨日之非不可留”,一旦坚持这些错误,不加以彻底改正,那么,终有一日,死灰复燃,阻碍自己对事理、天理的追求,因此,在闲暇无事之时,就要认真反省自己是否有不纯杂念存在。
81、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82、释义:恪守道德节操的人,可能会遭受一时的冷落;而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千年万载的唾弃。通达事理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思虑死后的名誉。所以,他们宁愿忍受一时的寂寞,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83、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之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84、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85、《菜根谭》这部书很奇特,当你真想把它归类时会很犹豫,随笔、格言、教育亦或是心灵鸡汤?好像是都行又都不是太恰当。所以你尽可以把它当成合乎时代的成功学,并且,此书在日本还被作为心理学教材,还被企业管理人员视为必读之书。
86、比如在写为人处世的作文时,可以引用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典故,来告诉人们与人交往,应保持内心方正,没必要用自己心中的框架去构架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