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阿珂个性网 > 说说短语 > >正文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唯美精选44句)

发布时间:2023-09-24 12:09:08 admin 阅读:59

导读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1、从祀制度是孔庙祭祀体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孔庙中最具有历史感最能反映时代思潮变迁的展示板。从祀人员的黜入升降,与每个时期的学风变迁、政治导...

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1、从祀制度是孔庙祭祀体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孔庙中最具有历史感最能反映时代思潮变迁的展示板。从祀人员的黜入升降,与每个时期的学风变迁、政治导向、学派论争密切相关,它们构成一种复杂的联动关系。荀子作为先秦时期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重要思想家,他在孔庙中的进退波折,无疑是充满启示意义的。

2、"孟子讲教育之可能,荀子讲教育之必要……他们二人,都从教育方面着眼,或主性善,或主性恶,都是拿来做教育的手段,所以都是对的。"——梁启超《儒家哲学》

3、梁启超先生还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孔子所言极少的"人性"问题的两个极端,也都是教育的手段。

4、首先,孔子主张仁义,当政七天就杀了人,这不就是不仁义吗?你荀子作为孔子的学生,记录老师的污点居心何在?连点尊师重道都不讲?

5、清朱彝尊《谒孔林赋》有“杏坛花繁,庭桧甲坼”之语,《曲阜远眺同刘中丞》诗有“夕阳新雨过,春杏旧坛开”之句。(荀子为什么不入孔庙)。

6、而韩非的老师,则是如今被认为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荀子既然是儒家宗师,为何他的弟子都成了法家门徒呢?荀子真的是儒家吗?从他的思想上来看,他和历代中国王朝的统治者一样,都是表面“儒表”,实则“法里”的人物。

7、尊荀的声音也很多。汪中认为,荀子对于儒家的传承至关重要,“六经”都是荀子传下来的。编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严可均,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主张恢复荀子进文庙的资格。章太炎认为,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荀子就是后圣。

8、《曲阜县志》指为道辅建于北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也指天禧间建杏坛说:

9、韩非子说,孔子死后(至他的年代),儒家分化成了八派:

10、杨海文表示,“义利之辨”也是儒家实践伦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1、现在看到了两者的不同点,其实只有方法的区别,如果两人要争,争的只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人性理论,第二是方法。

12、推而广之,荀子认为,“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在社会治理中,如果民众对正义的追求胜过对财富的追求,可以称之为治平之世;如果对财富的追求胜过对正义的追求,便是衰败的乱世。

13、《庄子·杂篇·渔父第三十一》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本来,按晋人司马彪的注释,杏坛只是指“泽中高处也”,清代顾炎武也认为《庄子》书中凡是讲孔子的,采用的都是寓言的写法,杏坛不必实有其地。

14、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

15、在西方,古希腊以“爱智”为“哲学”的精神特色,也对后来的西方文化起到了相当大的塑造作用。古代中国哲学就不是以“爱智”为特色,有些学者以“成德”或“明德”为中国哲学的特色,以与爱智形成对比,这些说法也都言之成理。

16、但是,正是荀子的性本恶,论证并践行了儒家思想的完善,使人懂得从恶向善的规律。

17、荀子把"法治"称为"暴察之威",把"礼治"称作"道德之威"。

18、韩愈是挖掘诸子资源的功臣,孟子、荀子、扬雄都是在他的引介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学术界的宠儿。韩愈喜欢孟荀并举,比如在《进学解》中,他称赞二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似乎二子并无轩轾。但实际上,他对两人的欣赏程度是有高低之别的。在《读荀子》里,韩愈就明确指出:“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在《原道》里也是说:“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显然,韩愈更加推重孟子。客观地说,二子的历史地位都是在遭际韩愈之后才开始走高。但就荀子来说,也恰恰是韩愈一开始就秉持的尊孟抑荀倾向,造成了他日后正统气势上的先天不足,因为韩愈的评价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他身后相当长时段的学术史。

19、朱熹继承了程颐的立场,同样从“性恶”等方面对荀子进行批评。认为“荀卿则全是申韩……然其要,卒归于明法制、执赏罚而已”,直接将荀子排除在儒家行列之外。在极力贬低荀子的同时,朱熹还不忘大力提高孟子的地位,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篇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随着官方将其定位为科举法定教科书,《孟子》便如日中天,成为此后数百年士人的必读之书。孟子之地位,也由此坐着火箭上涨,成为了继孔子之后的唯一真传。

20、“杏坛赞”御碑孔子杏坛设教之事,后世颂者虽众,却不见于《论语》、《孟子》、《荀子》,以及《左传》、大小戴《礼记》,这些与孔子相去未远的先秦诸子文献之中,甚至连“杏坛”之名都未曾出现过,令人颇为费解。那么,杏坛设教之事到底是从何而来呢?揆诸史记,记此事最古者,当属孔子四十七代孙孔传作于南宋绍兴年间的《东家杂记》,其中有《杏坛说》一文,略曰:昔周灵王之世,鲁哀公之时,夫子车从出国东门,因睹杏坛,逡巡而至,历级而上。弟子侍列,顾谓之曰:“兹鲁将臧文仲誓盟之坛也。”睹物思人,命琴而歌。歌曰:“暑住寒来春复秋,夕阳西去水东流。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21、后世思想家对孟子、荀子的思想也有一些评析。比如,清代学者戴震认为,荀子的“涂之人可以为禹”跟孟子的“性善论”一点都不矛盾,而且可以互相发明。清代另一位学者陈澧则认为,既然孟子已经讲过“人皆可以为尧舜”了,荀子又何必把尧舜改为大禹呢?言外之意,二人在理想人格的衡量标准方面是一致的。

22、荀子这两个门生是谁?韩非和李斯。韩非著有《韩非子》,这是法家和《商君书》并列的原典,地位之高不言而喻。荀子为什么会培养出这两个“逆徒”呢?其实在小编看来,这两个人,其实还真就继承了荀子的思想。

23、复祀荀子入孔庙的建议,民国以后已经很少有人提了。其实何止于此,自民国八年(1919),颜元、李塨最后一批入祀孔庙以后,整个孔庙从祀活动就都停止了。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孔庙祭祀在我国大陆沉寂了几十年时间,直到上个世纪末才开始慢慢恢复。而今祭孔活动又开始年年举办了,单就实质而言,它是属于纪念性的,孔庙祭祀制度并没有活态化。大局如此,提议荀子入祀自是“不合时宜”。台湾的黄进兴先生曾有此宏愿,力图呼吁荀子从祀孔庙,但似乎也是力难从心。他在《荀子:孔庙从祀的缺席者?》中是如此写的:“内、外环境如此,荀子的复祀愈加渺茫。职是之故,荀子至今犹是徘徊于孔庙门外的游魂。”读之,颇能体会其无可奈何之处。大陆地区“复祀荀子”的倡议,是于2017年11月5日在济南召开的“荀子思想与治国理政”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这些建议反映了荀子学术形象在当代的重塑进程。

24、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孔子)乃下求之,至于泽畔……

25、现在孔孟都被晾到一边了,荀子往后的日子,会过得开心一些吧!

26、推崇法治至其极也不过为"霸",只能称霸一时;而不能成"王",建立千秋霸业。

27、紧接着,为了得到这位奇才,秦王不惜出动大秦铁骑,逼迫韩王把韩非子交出来。韩王本来就没打算对韩非子予以重用,况且兵临城下,留着他无疑是烫手山芋,直接让韩非子入秦。同门师兄弟李斯,深知自己能力不如韩非子,如果让他受到器重,李斯就混不下去了。

28、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理学家们针对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和性恶说展开激烈批评。明初,当时的儒家意欲将荀子取消孔庙从祀资格。嘉靖九年,皇帝批准张璁建请黜祀荀子的奏折,荀子也由此被取消从祀的资格,被人从孔庙中赶了出去。

29、顾炎武以《渔父》为寓言,“渔父不必有其人,杏坛不必有其地,即有之,亦在水上苇间、依陂旁渚之地,不在鲁国之中也。”并进一步考证认为,最初坐实杏坛之地的,乃北宋孔道辅。今曲阜大成殿南,本为讲堂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孔道辅扩修祖庙,不欲毁弃,即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而成杏坛。顾氏之论,除去定宋乾兴年间建杏坛可商之外,其余可谓正本清源,实属不移。

30、至南宋,理学势力不断扩大,诸多理学家亦得以在朝中任职。此时,将理学名臣封爵、请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胡安国、魏了翁等人的“请愿”下,嘉定十三年(1220),宋宁宗追谥周敦颐曰允,程颢曰纯,程颐曰正,张载曰明。淳祐元年(1241),宋理宗又追封朱熹为徽国公,周敦颐为汝南伯,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阳伯,张载为郿伯。

31、推荐|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32、狷是一个汉字,读音是juàn,是指胸襟狭窄,性情急躁;洁身自好,性情耿直。拘谨无为,引申为孤洁,与“狂”相对。魏晋人多狂狷之气象。狂者,志在兼济,锐意进取;狷者,独善其身,有所不为。

3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34、学要博学,博学的对象是文,即文献典籍,子路的辩解“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也证明孔子所讲的学,多是指读书学文而言。

35、韩非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年轻时就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看到弱小的韩国经常被其他诸侯国欺负,内心相当着急,运用平生所学,主动向国君献上不少计策,却弄得个热脸贴冷屁股。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法家思想的表述,比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36、"性善论"既说明了"礼"的来源的可靠性(不是依附于已经崩溃了的封建制度,而是可靠且稳定的人性),又以此来"拒杨墨"(墨子的"兼爱"和杨朱的"自爱"都是违背人性的),为儒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37、孔庙——孔子与四配(颜渊、子思、曾参、孟轲)(网络配图)

38、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

39、宋初,学术氛围较为宽松,孟子、荀子、扬雄、王通、韩愈诸子因为均对儒学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儒者常常将他们相提并论。如孙复在《信道堂记》中写道:“吾之所为道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也,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也。”但是,相比较而言,孟子、韩愈在诸子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因为二人都是以排异端形象示人,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推动者。石介曾专门撰作了一篇《尊韩》的文章,称:“孔子后,道屡塞,辟于孟子,而大明于吏部。”后来,理学家肯定并采纳了韩愈的道统观体系,自此,孟子、荀子之间的距离便被拉开了。

40、王阳明小时候说:状元只管一世,圣人可以永垂不朽。在事实上的一个标志就是能不能入祀孔庙,别看他父亲,还有明朝那些大学士一个也进不去。你在现实世界享受荣华富贵那是你的问题,你入祀孔庙他得有个标准。明朝进了个薛瑄,进了王阳明,明朝进了俩,那个标准是很严酷的。王阳明一开始死活进不了,后来是让他相当于他的徒孙叫徐阶,但那个人很刻板,他不是一个标准的心学款式的,他是个合格的官僚,但他才有力量,才能推,这是孟子这一派。这个荀子这一派为啥说他是儒学的叛徒?定调子定到最高的是谭嗣同。我写《心学在东南亚的影响》,王阳明这个心学影响,他对谭嗣同包括湖湘学派。谭嗣同影响了杨昌济,杨昌济影响了毛泽东,这个都是沿着这个浩然正气,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圣人之道这一套走的。谭嗣同的仁学有两句有名的话:两千年之政,皆秦政,暴政也。两千年之学皆荀学,乡愿也。说荀子就是孔子最恨的那种乡愿。但是另外一路人对荀子评价就很客观,说荀子这个框架大,他不光有心性儒学的这一脉,荀子他也讲学习,我们中学课本论学什么的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那些,荀子被人诟病也好,或者被人称颂也好,他还有政治儒学那一面,这今人们就问我儒学,我说你说哪一路儒学?你说的心性儒学?你还是说的那个政治儒学?要政治儒学你可以说它是给统治阶级帮忙的,他背叛了孔夫子那个用主义治国的严正的儒家立场,失去了价值风骨,这时也是时代逼的。

41、荀子倡导“移风易俗”,是为了让礼乐文明能够通过教化的方式,让百姓能够和谐的生活。

42、"孟子讲教育之可能,荀子讲教育之必要……他们二人,都从教育方面着眼,或主性善,或主性恶,都是拿来做教育的手段,所以都是对的。"——梁启超《儒家哲学》

43、荀子、孟子本为战国时期两大思想重镇,二人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且都致力于孔子学说的传播与发展。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尤其是宋、明以降,孟子独传孔子之道统,成为配享中的佼佼者;荀子则因学说之异,不惟不能与孟子相提并论,甚至连在孔庙中拥有立锥之地都难以可能。这就难免不让人心生感慨。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海涅的名言名句(唯美精选34句)